综述 2006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比上年度偏少9.47%,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8.58%,属于偏枯年份。 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2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7.15%;地下水资源量4.4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0.2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3.49亿立方米。 2006年入境水量17.45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6.32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6.0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0亿立方米。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增加0.25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2.9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10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5.8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76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08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9.3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12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49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5.62亿立方米,耗水率68%。 2006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24亿吨。2006年对本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河道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为IV~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一. 来水分析 1.降水 2006年天津市平均降水量468.1毫米,折合水量55.8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9.47%,比多年平均值68.53亿立方米(1956?2000年)偏少18.58%,属于偏枯年份。 北三河山区、北四河下游平原、大清河淀东平原降水量分别为533.4毫米、505.8毫米、414.3毫米。与上年比较,分别偏少6.73%、0.07%、20.66%;与多年平均比较,分别偏少25.67%、12.48%、24.81%。2006年各流域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图1。  图1 2006年天津市流域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 全市13个行政计算分区,宁河降水量最大为550.9毫米,市区最小为277.6毫米。与上年比较除宝坻偏多10.20%,宁河偏多0.38%外,其他区县均偏少,最大为市区,偏少53.00%。与多年平均比较所有区县均偏少,宁河与多年平均基本持平,偏少0.13%,蓟县、武清、静海、东丽、津南、西青、北辰、塘沽、汉沽、市区偏少都在两成以上,其中市区最大,偏少50.23%。2006年各行政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见图2。  图2 2006年天津市行政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从代表站资料分析,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约占78%。2006年降水最显著的特点是降水日数多,多次出现笼罩面积很小的局部暴雨,有5站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以张头窝站的204.5毫米为最大。2006年天津市代表站逐月降水过程见图3。  图3 2006年天津市代表站逐月降水过程图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高值区出现在北四河下游平原东部和大清河淀东平原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实测最大点雨量为张彪庄站831毫米,低值区出现在市区及市区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实测最小雨量为耳闸站277.6毫米。2006年天津市降水量等值线见图4。 2.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天然年径流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2006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6.62亿立方米,比上年度偏少7.15%,比多年平均偏少37.84%。 2006年降水为偏枯年份,由于降水量减少,造成当地地表水资源量匮乏。行政分区中,除宝坻、武清、宁河分别比上年偏多32.00%、12.68%及18.99%外,其余全部偏少,市区最大,偏少51.28%。与多年平均比较,除大港偏多6.02%以外,其余全部偏少,最大为蓟县,偏少61.48%。2006年各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比较见图6。  图6 2006年各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比较图 流域分区中,北三河山区0.45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42%,比多年平均偏少75.14%;北四河下游平原3.6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9.16%,比多年平均偏少21.41%;大清河淀东平原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11%,比多年平均偏少40.05%。2006年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比较见图7。  图7 2006年天津市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上年及多年平均比较图 入境水量 2006年我市入境水量17.4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48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7.01亿立方米。其中:北三河山区7.09亿立方米,北四河下游平原10.22亿立方米,淀东清南平原0.14亿立方米。 出境、入海水量 天津市的出境水量除蓟运河山区句河流入北京市外,其它均注入渤海。2006年全市出境入海水量合计为6.32亿立方米。其中:句河流入北京海子水库的出境水量为0.0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6.23亿立方米。 3.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体(含水层重力水)的动态水量,用补给量或排泄量作为定量的依据,只考虑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量。 2006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4.43亿立方米,基本于上年持平。其中:北三河山区0.54亿立方米,北四河下游平原3.84亿立方米,大清河淀东平原0.31亿立方米,山区与平原区重复计算量0.26亿立方米。2006年各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和上年比较见图8。  图8 2006年天津市地下水资源量和上年比较图 4.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0.11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0.52亿立方米,产水系数0.18。2006年流域分区总水资源量见表1和图9。
表1 2006年天津市流域分区总水资源量 |
|
|
水量单位:亿立方米 |
流域分区 |
年降水量 |
地表水资源量 |
地下水资源 |
不重复计算量 |
总水资源量 |
产水系数 |
北三河山区 |
3.88 |
0.45 |
0.54 |
0.50 |
0.95 |
0.24 |
北四河下游平原 |
30.65 |
3.67 |
3.84 |
2.71 |
6.38 |
0.21 |
大清河淀东平原 |
21.27 |
2.50 |
0.31 |
0.28 |
2.78 |
0.13 |
全市 |
55.80 |
6.62 |
4.43 |
3.49 |
10.11 |
0.18 |
 图9 2006年天津市流域分区总水资源量图 二、蓄水动态分析 1.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天津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5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2006年我市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合计4.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26亿立方米,其中:于桥水库有一小部分产流,大部分为引滦调水。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合计1.4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56亿立方米。2006年天津市大中型蓄水动态见表2。 表2 2006年天津市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单位:亿立方米
水库类型 |
地区 |
年初 |
年末 |
当年 |
蓄水量 |
蓄水量 |
蓄水变量 |
大型水库 |
于桥水库 |
2.42 |
3.29 |
0.87 |
北大港水库 |
0.87 |
0.36 |
-0.51 |
团泊洼水库 |
1.10 |
1.00 |
-0.1 |
中型水库 |
宝坻 |
0.37 |
0.38 |
0.01 |
汉沽 |
0.04 |
0.05 |
0.01 |
武清 |
0.21 |
0 |
-0.21 |
宁河 |
0.10 |
0.08 |
-0.02 |
塘沽 |
0.70 |
0.70 |
0 |
东丽 |
0.20 |
0.19 |
-0.01 |
大港 |
0 |
0 |
0 |
西青 |
0.09 |
0 |
-0.09 |
津南 |
0.25 |
0 |
-0.25 |
2.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6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蓄水量比上年增加0.25亿立方米。 2006年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878平方公里,平均水位变幅0.91米,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0.64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601平方公里,平均水位变幅-0.67米,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减少0.28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正负0.5米以内)2455平方公里,平均水位变幅-0.06米,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减少0.11亿立方米。2006年天津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见图10。  图10 2006年天津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3.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6年天津市漏斗统计范围为全市。 第Ⅱ含水组漏斗 第Ⅱ含水组漏斗中心在汉沽区大田镇,2006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3.21米,比2005年埋深下降了13.63米,埋深低于40米的漏斗面积4296平方公里,比2005年减少478平方公里。 第Ⅲ含水组漏斗 第Ⅲ含水组漏斗中心在西青区中北镇,2006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97.30米,比2005年埋深下降了2.10米,埋深低于40米的漏斗面积6892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125平方公里。2006年天津市平原区水位降落漏斗与上年比较见图12。  图12 2006年天津市平原区水位降落漏斗与上年比较图 三.供用水量 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供水量,接受水区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其它水源(指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量)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另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 2006年全市总供水量22.96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1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16.10亿立方米,比上年多0.0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6.76亿立方米,比上年少0.22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08亿立方米;海水淡化0.02亿立方米。2006年天津市行政分区供水量组成见图13。  图13 2006年天津市行政分区供水量组成图 在地表水供水中,蓄水工程供水5.68亿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8.58亿立方米,提水工程供水1.84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中,浅层地下水2.63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4.13亿立方米。2006年天津市供水量组成见图14.  图14 2006年天津市供水量组成图 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 生产用水再划分为第一产业用水、第二产业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第一产业用水包括灌溉用水、林牧渔和牲畜用水。第二产业用水包括工业用水和建筑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包括商品贸易、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文教卫生、机关团体等各种服务行业的用水量。该项用水归并为城镇公共用水中的服务业用水。 生活用水指居民住宅日常生活用水,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统计。 生态环境用水统计人为措施调配的水量,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水量。按城镇环境用水(含河湖补水和绿化、清洁用水)和农村生态补水(指对湖泊、洼淀、沼泽的补水)分别统计。 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22.96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19.3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3.12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49亿立方米。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13.62亿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4.59亿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1.1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中,城镇居民用水2.03亿立方米,农村居民用水1.09亿立方米。 2006年天津市用水量组成见图15、图16。 图15 2006年天津市用水量组成图  图16 2006年天津市行政分区用水量组成图 城市建成区供水量 天津市城市建成区的范围指中心市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面积410.9平方公里。 2006年城市建成区总供用水量6.1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10亿立方米,地下水0.96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08亿立方米,其他水源0.02亿立方米。海水直接利用量14.00亿立方米。 2006年天津市城市建成区用水量组成见图17.  图17 2006年天津市城市建成区用水量组成图 耗水量 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含水层的水量。 2006年全市耗水量15.62亿立方米,耗水率68%。其中生产耗水量13.87亿立方米,生活耗水量1.37亿立方米,生态耗水量0.38亿立方米。2006年天津市供用耗水量统计见表3。 表3 2006年天津市供用耗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
分区 |
供水量 |
用水量 |
耗水量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其他水源 |
生产用水 |
生活用水 |
生态用水 |
蓟县 |
0.32 |
1.53 |
|
1.67 |
0.17 |
0.01 |
1.47 |
宝坻 |
5.66 |
1.05 |
|
6.47 |
0.23 |
0.01 |
5.82 |
武清 |
1.87 |
1.01 |
|
2.64 |
0.21 |
0.03 |
2.38 |
宁河 |
0.90 |
0.47 |
|
1.18 |
0.09 |
0.10 |
1.17 |
静海 |
0.03 |
0.48 |
|
0.43 |
0.08 |
0 |
0.37 |
东丽 |
0.37 |
0.19 |
|
0.42 |
0.12 |
0.01 |
0.32 |
津南 |
0.15 |
0.30 |
|
0.24 |
0.20 |
0.01 |
0.34 |
西青 |
1.23 |
0.25 |
|
1.40 |
0.07 |
0 |
1.20 |
北辰 |
0.34 |
0.22 |
|
0.48 |
0.08 |
0 |
0.42 |
塘沽 |
1.09 |
0.23 |
0.05 |
1.06 |
0.24 |
0.08 |
0.49 |
汉沽 |
0.12 |
0.34 |
|
0.38 |
0.07 |
0 |
0.24 |
大港 |
0.20 |
0.33 |
0.03 |
0.39 |
0.15 |
0.02 |
0.21 |
市区 |
3.83 |
0.34 |
0.02 |
2.57 |
1.39 |
0.23 |
1.19 |
其它 |
0 |
0.01 |
|
0.01 |
0.00 |
0 |
0.01 |
合计 |
16.10 |
6.76 |
0.10 |
19.34 |
3.12 |
0.49 |
15.62 |
北三河山区 |
0.03 |
0.27 |
|
0.25 |
0.05 |
0 |
0.20 |
北四河下游平原 |
9.00 |
4.26 |
|
12.35 |
0.76 |
0.15 |
11.09 |
大清河淀东平原 |
7.07 |
2.23 |
0.10 |
6.75 |
2.31 |
0.34 |
4.33 |
水资源及利用概况 2006年我市年降水总量55.80亿立方米,当地地表水资源6.62亿立方米,小于2克/升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4.43亿立方米。入境水量17.45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出境入海水量6.32亿立方米;供用水量22.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10亿立方米,地下水6.7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0.08亿立方米,海水淡化0.02亿立方米。 2006年我市是降水偏枯年份,当地资源量匮乏,造成当地农业生产用水不足,因此武清、宝坻等地不得不引用上游地区污水进行灌溉,城市近郊区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水灌溉问题。 四.水质调查评价 废污水排放量 天津市市区污水主要由北塘排污河和大沽排污河排出,其它大部分地区的污水均就地排放。 2006年全市污水排放总量5.24亿吨。废污水排放组成中以工业污水为主,占52%。2006年天津市废污水排放量组成见图18  图18 2006年天津市废污水排放量组成图 河流水质概况 2006年对本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黎河、果河、沙河、州河、句河、引滦明渠)、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等进行水质监测。 引滦沿线 2006年引滦输水水质好于2005年。2006年引滦沿线输水水质良好,从引滦沿线十三个监测站点的水质评价结果看:引滦输水黎河段水质劣III类,主要污染物为总铁,最大超标倍数为11.6倍;其它输水河道水质在II至III类之间。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为“轻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等。2006年引滦输水水质好于2005年。 海河 2006年海河水质为IV~劣V类水质之间,河道主要污染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而矿化度、氯化物、硫酸盐污染严重;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最大超标倍数为2.62倍。从全年的监测结果来看,海河沿线水质与2005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其它河道 由于2006年严重干旱,各河道基本河干或监测资料较少,从仅有的监测资料成果分析看,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北京排污河等河道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矿化度、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等。 河流水质概况评价 全年期分类河长评价 2006年全年评价河长为866.84公里,其中II类129.74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5%, IV类98.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1%,V类79.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9%,劣V类559.8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5% 。 非汛期分类河长评价 2006年非汛水期评价河长为966.84公里,其中II类129.74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5%,III类40.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IV类112.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3%,劣V类584.9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7% 汛期分类河长评价 2006年汛期评价河长为746.84公里,其中II类66.0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9%,III类17.0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V类133.9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8%,劣V类529.8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1% 。 水库水质 2006年对我市的两座供水水库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为“轻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等。 五.重要水事 1月17日,水利部在天津市召开了《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审查会,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孙海麟致词。经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海河水利委员会和天津市有关方面的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讨论,同意一次性通过审查。 5月23~25日,由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节水中国行”中央媒体记者团来津采访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 6月12日,市政府召开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新闻发布会,宣布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20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在潮白河系组织了防洪综合演习。演习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孙海麟担任总指挥。 10月13~15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水利部规计司副司长段红东、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任宪韶、水利部调水局副局长祝瑞祥陪同下来津检查天津市水利工作。 12月18日,天津市水利局服务滨海新区办公室在天保国际商务交流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市水利局局长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12月31日,市政府召开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建设动员会,全面部署市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建设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