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网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长者模式

天津市节水灌溉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来源:天津市水务局 发布时间:2008-12-29 00:00

 

 

    

目 录

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1

    1.1 基本情况 1

    1.2 节水灌溉发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3

    1.3 节水灌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

2 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和潜力分析 9

    2.1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9

    2.2 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 9

    2.3 节水灌溉发展潜力分析 11

    2.4 节水发展水平分析 11

3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任务目标 13

    3.1 指导思想 13

    3.2 规划思路 14

    3.3 规划任务目标 14

4 农业水资源配置分析 17

    4.1 农业水资源供水预测 17

    4.2 农业需水量预测 18

    4.3 水资源供需分析 19

5 规划布局及主要建设任务 21

    5.1 总体规划布局 21

    5.2 主要建设任务 25

    5.3 重点节水灌溉工程 27

    5.4 农业节水用水管理体制改革 28

6 投资估算 32

7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34

    7.1 效益分析 34

    7.2 经济评价 36

8 保障措施 37

9 附表 38

10 附图 38

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尾闾,人口939.31万人,面积1.19万km2,全市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低洼,土地盐碱。大中小河流、坑塘、洼密布。多年平均降雨       左右,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春旱秋涝,年降雨80% 集中在汛期,又因地势低洼,极易发生内涝。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雨情、水情,决定了天津是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的地区。

                 1.1.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农业区县十二个,总人口55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5.19万人。实有耕地621.8万亩,其中占耕地357.66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749.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31.49万亩、棉花91.85万亩、蔬菜194.51万亩、油料7.57万亩、其它23.71万亩,粮食总产量27.5亿斤。

    经过几十年农田水基本建设,全市现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128座,农用机电井25961眼,固定排灌站点5239座,塘坝225座,水闸408座,加上一、二级河道及深渠拦蓄措施,农业地表水蓄水能力达到近10亿m3。全市灌溉面积达到589.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2.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94.95万亩;拥有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67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处;旱涝保收面积354.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具有排涝能力的国有扬水站265座,提水能力/s,除涝面积13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1.8万亩,大部分农田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

                 1.1.2       农业生产用水情况

    我市农业生产用水以种植业用水为主,占农业用水量的80%以上。我市农业灌溉现状单位灌溉用水量/亩左右,其中水田(以水稻为主)亩均灌溉用水量/亩左右,水浇地(以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为主)亩均灌溉用水量/亩左右,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亩左右。灌溉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夏秋两季一般年份雨量较丰,作物一般只需要补充灌溉。近年来,我市持续干旱少雨,作物全年都需要提水灌溉,灌溉需水量较大,缺水量也较大。据测算,全市农业年需水量21-24亿m3之间。而近几年我市每年农业实际用水量基本保持在13-16亿m3之间,农业年缺水5,如扣除引污灌溉和超采地下水,缺水量更大。

     1.1.3     农业用水水源开发利用情况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0.65亿m3,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7.34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4.50亿m3、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2.84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0.86亿m3,全市当地水资源总量15.69亿m3,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加上外调水量人均也仅有,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同时,由于上游来水甚少,加上自1997年以来海河流域连续干旱,更加剧了天津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同时水环境趋于严重恶化。资源型缺水已成为天津水利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津的经济发展。

    我市农业用水水源由本地降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等几部分组成。本地降水除农田直接留存被作物利用外,大部分形成径流,其中部分被本地蓄水工程提蓄作为自备水源,丰水年份形成少部分弃水汇入大海,近年来由于干旱,基本无弃水入海。地下水以北部浅层淡水为主,中南部开采深层淡水为主;非常规水源主要指微咸水、再生水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以根治海河为目标,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过多年建设,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现状农业蓄水工程总蓄水能力达到近10亿m3,其中大型水库1座、蓄水能力1.8亿m3,中型水库11座、蓄水能力2.97亿m3,小型水库128座、蓄水能力1.70亿m3,塘坝225座、蓄水能力0.10亿m3,一级河道蓄水能力(主要为潮白河里自沽闸上蓄水),二级河道蓄水能力0.55亿m3,深渠蓄水能力1.50亿m3。而近几年的实际蓄水3之间,因此不得不引取北京及本市排放的污水灌溉,并抽取深层地下水进行补充灌溉。有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开采利用微咸水灌溉。据分析统计,近几年,每年引污灌溉5左右,抽取地下水左右。

    根据测算分析,在一般年份农业生产缺水4,偏旱年份缺水左右,严重干旱年份缺水达12亿m3。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干旱造成200多万亩农田受灾减产,最高年份达到400万亩,严重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 节水灌溉发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天津市农业节水灌溉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和构建水利四大体系的治水思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把农业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开展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灌溉水价、水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区县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天津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科技先导、突出重点、典型带动、落实责任,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项目、节水增效重点县等国家重点节水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下,因地制宜地加大喷灌、微灌、大口径低压输水管道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力度,全市节水灌溉建设得到较迅速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市通过多种渠道共计投入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6668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资金6200万元(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灌溉工程部分)、地方财政补助资金9833万元、贷款4422万元、集体及农民自筹资金46227万元),共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3.93万亩,达到294.95万亩(其中:防渗明渠、控制面积120.63万亩,低压管道、控制面积161.98万亩,喷灌7.73万亩,微灌1.13万亩,其它节水形式3.4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36%。同时,积极探索并进行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对2.7万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含节水灌溉工程)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购买产权等形式进行了改革,从而提高了工程管理运行水平和效益发挥;结合重点县节水建设,宝坻、宁河等区县,按照水权、水市场理念,积极探索用水者协会的运行管理模式,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17个,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和节水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探索并推进农业灌溉计量收费,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了按亩收费向按用水量收费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节约用水。

    全市灌溉水利用水系数由2000年的0.55提高到2005年的0.60,节水效果显著,有利地减轻了水资源短缺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一是在全市连续遭受八年干旱、地表水几乎枯竭、每年农业受旱面积都在200万亩左右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的节水灌溉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时、可靠的用水,农业生产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农业产值、农民纯收入、粮食亩均产量等分别由2000年的156.3亿元、4370元、提高到2005年的238.34亿元、7202元、(详见表2)。各种作物的亩均产量与正常年份基本持平或有所增长。如小麦、玉米亩产量分别由平水年1995年的、提高到干旱年2001年的、;粮食亩产从2000年的提高到2004年的。二是城市郊区的农业种植区,依据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种植结构的调整,优质、高产、高效、低耗水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大幅提高。耗水量较大的水稻种植面积从100多万亩压缩到20万亩左右,小麦由220万亩压缩到130万亩,优质粮食品种逐年提高;耐旱的棉花种植面积2004年达到128万亩。三是缓解了城乡用水矛盾。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部分区县在削减农业引调水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抗旱和节水工程建设等措施,基本保证了正常农业生产用水。四是取得了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经测算,全市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相比,年节水能力达到7亿多m3,年增加农业生产能力折合粮食13.8万吨,估算直接增加经济效益可达2.77亿元。

    1.3 节水灌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节水灌溉工作虽然“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然还存在农业节水工程建设速度缓慢、建设标准不高,管理体制和用水机制不健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机制发展不平衡、不普及、不深入,与北京、上海等地区农业节水水平差距很大,远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科学合理高效配置利用的要求。

                 1.3.1       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上游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用水量的增加,大量拦蓄河道径流,使我市入境水量急剧减少,加之农业水源被工业、开发项目等侵占而没有补偿,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短缺。干旱缺水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依然是制约我市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缺水,超采深层地下水、引用城市污水用于农业灌溉的现象严重,不但灌溉成本严重增加,而且加剧了地面沉降、水土污染及有关连带问题。

                 1.3.2       水资源宏观调控力度不强

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相配套的投融资、水资源管理、用水管理以及水环境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还需抓紧出台和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工业生产、生活用水等挤占农业水源,没有形成补偿机制,影响农业水资源的开源、保护和调控;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农业水费征缴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公众自觉参与节水的意识和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用水无计量、不收费或包费的现象,导致很多用水户无节制用水,有限的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

                 1.3.3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天津市多年来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主要采取国家资金为引导,“两工”投入为扶持,集体及农民自筹、出工出为主的资金筹措模式。随着税费改革,取消了“两工”后,虽然中央、市级财政的投入有了一定增加,但区县、乡镇配套资金比例低,村集体和农户经济实力弱、农业效益低、自筹比例大,负担过重,“一事一议”搞节水灌溉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建后预期效益低且没有保障,引入民营资本建设节水工程难度大、数量小,造成全市节水灌溉发展资金,特别是各级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资金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3.4       工程建设速度慢、标准不高

    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全市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相对缓慢,距《天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和《天津市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提出的2010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的目标距离很大、“十一五“建设任务重且难度大。同时,由于农业设施化水平低、建设资金短缺、农民接受能力差、使用管理相对复杂且与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模式不相适应等因素,全市节水灌溉工程仍以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发展相对缓慢。加之由于建设资金限制,部分节水灌区仅对一级、二级灌溉渠道进行防渗或仅铺设一级、二级输水管道,部分灌区节水工程的田间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全市部分节水工程建设标准还不能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1.3.5       管理体制不健全、浪费水现象严重

    由于农业灌溉效益相对较低,加之相当部分地区依然采取按亩收费且灌溉水费标准较低,造成节水工程建后管理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改革难度较大、农民节水意识薄弱、浪费水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偏低等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和潜力分析

    2.1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农业灌溉历来是用水大户,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灌溉节水,采用节水节能的灌溉方法是当今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目前发达国家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美国早在20年代就已应用管道输水技术,低压管道灌溉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50%;日本已有30%的农田实现了地下管道灌溉,并且管网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给水控制设备也较完善;以色列、英国、瑞典等国有90%的土地实现了灌溉管道化。

    中国政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农业高效用水,到九十年代中期,节水灌溉的发展进入了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快速和良性发展阶段。目前,在全国灌溉农田中,通过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建设,已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000万公顷,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0.46,形成了近300亿m3的年节水能力。特别是天津周边的灌溉水严重短缺的华北地区各省市节水灌溉发展迅速,如北京市已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喷灌化,山东省有效灌溉面积7300多万亩中有5000多万亩已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河北省节灌面积发展到3700多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2 节水灌溉发展的必要性

    天津市属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仅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市生活生产用水的年缺水量12-16亿m3。由于自97年以来持续干旱,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全市每年农业灌溉水量缺口在5。据统计,近几年,每年干旱造成200多万亩农田受灾减产,最高年份达到400万亩。加之由于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缓慢,灌溉浪费水现象依然普遍,加剧了灌溉水资源短缺以及由于地表水枯竭,被迫超采地下水灌溉、引污灌溉,造成地面沉降、农田水土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天津市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节水型城市和水利部南水北调受水区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对今后节水工作提出了更明确、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和发展目标。农业灌溉用水作为是天津市用水大户,占全市用水量的1/2左右,农业用水能否得到高效利用,节水机制能否真正建立,将成为全市建设节水型社会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区县经济等事关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决定,并根据这些决定提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形成“六个一”农业种植格局,拓展农业功能,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密集、装备现代、功能多样的沿海都市型农业体系的要求。这些都对提高农业节水灌溉装备水平和灌溉保证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将“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措施来抓”,将节水灌溉发展纳入节水考核指标,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重要内容,明确以发展节水灌溉为重要内容的农村水利建设方向,走节水型农业的路子,将成为今后天津建设节水性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和保障。

    2.3 节水灌溉发展潜力分析

    根据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天津市农业用水定额》,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在降水频率50%情况下,满足充分灌溉的条件下,2005年全市农业年需净灌溉水量14.05亿m3,毛灌溉水量23.42亿m3(未计蓄水工程的蒸发渗漏损失)。按照天津市节水型社会试点规划的总体要求,我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最终要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化,工程管护制度和灌溉制度科学合理,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的目标。在保持作物净灌溉定额和作物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这个节水灌溉目标后,农业生产年需毛灌溉水量17.56亿m3,比当前农业灌溉新增节水能力5.86亿m3以上。今后,农业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发展既节水、又高效的农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如果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农业节水潜力将更加巨大。

    2.4 节水发展水平分析

    “十五”期间,全市共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3.93万亩,年均发展近19万亩。按照《天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的2010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还需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45万亩左右,年均需新增近30万亩,比“十五”期间每年多新增60%左右,任务艰巨。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后,中央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扶持力度;天津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区县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特别是加大以节水灌溉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目前正在研究落实投资方案。同时,国家取消“两工”、农业税及加大对粮食生产直补等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投资投劳建设节水灌溉的积极性。根据以上各种因素分析,结合“十五”的实际投入水平,全市“十一五”期间发展145万亩,达到440万亩的节水灌溉建设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可行的。

    3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任务目标

    3.1 指导思想

                 3.1.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立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完善和强化各项支持节水灌溉发展的政策,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力度,深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1.2       主要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3)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常规水与非常规水并举的原则;

    4)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依托科技的原则;

    5)坚持与已有规划成果相协调的原则;

    6)坚持建设与管理、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3.1.3       规划依据

    1)《天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利规划》;

    2)《天津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3)《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

    4)《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5)《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3.1.4       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2005年;

    规划水平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3.2 规划思路

    我市“十一五”节水灌溉发展的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生产为目标,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中心,因地制宜确定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和标准,努力开发利用雨洪水、再生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灌溉用水,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缓解农业水资源紧张和浪费严重的状况,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水型和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水利保障。

    3.3 规划任务目标

    按照农业节水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市多年来节水灌溉发展经验,我市“十一五”期间农业节水灌溉将重点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增效重点县、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及设施农业灌溉工程等重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基本稳定有效灌溉面积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节水效果好、农民易接受的低压管道、防渗渠道等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工程,在进一步扩大示范试点工程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喷微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积极推广田间节水措施,进一步促进节约用水。

                 3.3.1       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目标

    根据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左右,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60左右提高到0.70左右。

    到202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基本实现节水化,喷微灌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3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0左右。

                 3.3.2       农业用水管理改革目标

                 3.3.2      .1 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到2010年, 在宝坻、宁河等区县分别选择1-2个灌区建设高效节水计量示范区,开展农业灌溉计量收费改革试点。

    到2020年,全市初步建立农业灌溉水权分配、交易机制以及“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管理制度;农业灌溉基本实现按计量成本收费。

                 3.3.2      .2 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目标

    积极推行小型农业灌溉工程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鼓励用水户自主参与农业灌溉管理,推进和形成良性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新机制。

    到2010年,全市70%以上小型农业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改制形式;全市每个乡镇都要至少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全市达到100个以上。

    到2020年,全市所有小型农业灌溉工程全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全市形成区县、乡镇水利部门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组成的较为完善的三级农业用水管水组织,末级渠系工程及用水基本实现农民自主管理。

    4 农业水资源配置分析

    4.1 农业水资源供水预测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必须开源节流并举,不断加大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微咸水几部分。“十一五”期间,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一方面充分考虑允许供水量的约束,另一方面加大非常规供水、污水再生利用力度,加强不同水源的联合运用。重点开展北水南调沟通工程,黄庄洼、村店、大杨、陈嘴等中小型水库为重点的地表水挖潜工程,雨洪水调蓄、输水和利用工程等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同时加强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输水、调蓄及利用等再生水回用农业工程,微咸水开发及灌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农业用水保障能力。

    同时,天津市水源极为复杂,包括几乎所有类型的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合理配置要实现多种水资源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的统一配置和内部调配。根据《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到2010年,天津市地表水及入境水在50%、75%、95%年份,分别可供水10.08亿m3、7.38亿m3、2.33亿m3,全部供农村用水;地下水可供水5.7亿m3,其中供农村用水4.34亿m3;再生水可供水6.85亿m3,其中将6.17亿m3符合国家灌溉标准和相关水质标准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微咸水0.6亿m3,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根据以上配置方案,同时综合考虑其它行业的用水需求,经综合调配,到2010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实施后,农业用水在50%、75%、95%年份,分别可配水16.31亿m3、14.70亿m3、10.19亿m3。

    4.2 农业需水量预测

                 4.2.1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预测

    根据《天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形成“六个一”高效农业种植格局。根据农业种植格局,同时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天津市灌区今后将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具体包括:①以“稳量增效”为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单产潜力,控制灌溉面积发展总体规模;②优化灌溉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压缩水稻田面积;二是控制水浇地(包括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面积;三是根据需要适度发展菜田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

    根据以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原则以及天津市农业发展相关规划,具体农业种植情况见表4.1。

    表4.1 天津市农业种植面积规划表

    项目\水平年 2010年 2020年

    水 田 (万亩) 20 20

    水浇地 (万亩) 386 356

    菜 田 (万亩) 124 154

    林果地 (万亩) 40 45

    面积合计 (万亩) 580 586

                 4.2.2       灌溉定额

    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天津市农业灌溉只能采取非充分灌溉方式,即经济灌溉定额。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天津市现状农业水利用现状,地表水和地下水比例,综合考虑全市生活生产需求和农业灌溉工程措施综合得出。天津市农业用水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见表4.2。

    表4.2 农业用水定额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项目\水平年 现状年(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田间定额

    (m3/亩) 水田 458 570 570

    水浇地 135 135 135

    菜田 430 455 455

    林果地 115 120 120

    灌溉水

    利用系数 水田 0.57 0.70 0.78

    水浇地 0.61 0.72 0.80

    菜田 0.68 0.75 0.83

    林果地 0.61 0.73 0.79

    毛定额

    (m3/亩) 水田 803 814 731

    水浇地 222 189 170

    菜田 632 607 548

    林果地 188 164 152

                 4.2.3       农业需水量预测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要求,海河流域应采用非充分灌溉定额,枯、特枯年份灌溉定额在50%降水频率下有少许增长,且75%、95%年份采用相同的灌溉定额。综合以上定额和社会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天津市在50%、75%、95%年份农业需水量分别为18.16亿m3、  19.35亿m3、19.35亿m3。

    4.3 水资源供需分析

    通过科学调配水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非充分灌溉、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及节水机制建设等手段,确保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安全。

    根据以上分析,2010年水平年,正常年份(50%)下,全市农业生产(含林牧渔)需水量为18.16亿m3,可供水量16.31亿m3,缺水1.85亿m3;一般干旱年份(75%)下,全市农业生产(含林牧渔)需水量19.35亿m3,实际供水量14.70亿m3,缺水4.65亿m3;特旱年份(95%)下,全市农业生产(含林牧渔)需水量为19.35亿m3,可供水量10.19亿m3,缺水9.16亿m3。

    2020年水平年,正常年份(50%)下,全市农业生产(含林牧渔)需水量为17.80亿m3,可供水量16.63亿m3,缺水1.17亿m3;一般干旱年份(75%)下,需水量18.91亿m3,实际供水量15.11亿m3,缺水3.80亿m3;特旱年份(95%)下,全市农业(含林牧渔)需水量为18.91亿m3,可供水量11.16亿m3,缺水7.75亿m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合理配置水源,灌区可供水量逐步增加,同时通过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并采取农业、农艺等节水措施和水权分配、公众参与等灌溉管理措施,全市农业生产需水量呈逐步下降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全市农业灌溉用水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缺水。

    5 规划布局及主要建设任务

    5.1 总体规划布局

    天津市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山地、丘陵、平原、洼、低平海岸等地形俱全,水土资源差异较大,同时各地的农村经济条件、农业结构等各有特点,“十一五”期间本着“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照顾行政区界”的原则,确定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区域、节水分区及建设模式。

                 5.1.1       节水分区及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根据全市地形、水源状况,将全市划分为四个不同的节水类型区域,即山丘区、井灌区、混灌区和旱作区。各区的节水工程建设重点是:

    1)山丘区。着重依托小水窖等微型集蓄水工程,重点发展微喷、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工程。其中:果树种植区发展低压管道及集水小水窖配小管出流、微喷等节水模式;小麦、玉米等种植区发展低压管道、防渗渠道等节水模式。

    2)井灌区。在利用中浅层淡水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微咸水、逐步杜绝和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抓好机井维修改造,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稳定井灌面积。同时,在种植结构相对统一、集约化生产程度较高以及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积极发展半固定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结合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

    3)混灌区。充分拦蓄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资源,在搞好引调蓄水工程的配套建设同时,重点发展大口径低压输水管道和防渗明渠灌溉,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的水稻种植面积,并在水稻种植区搞好输水渠道和田间配套工程,推广稻田“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其中:北部以地表水灌溉为主的里自沽大型灌区以发展防渗渠道为主;上马台、大钟、潮南等灌区及北辰、西青区等地表水相对有保障的灌区以发展防渗渠道、大口径低压管道为主;宁河、汉沽等地区重点发展大口径混灌节水技术;南部静海、大港等以深井灌溉地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节水模式,同时在南部深井灌溉地区大田作物集约种植区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结合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推广微喷、滴灌、渗灌等精准灌溉技术。

   4)旱作区。采取水利、农艺、农机相结合措施,搞好蓄水保墒、水源涵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平整、秸杆覆盖、田块畦格化、施用抗旱剂等田间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的田间利用率。

                 5.1.2       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区域

    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到2011年,形成蔬菜、果品花卉、优质饲料、经济作物和优质粮各100万亩的高效农业格局,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广泛采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装备农业,……,使设施化农业达到10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80%以上”。根据高效农业规划格局,结合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情况,确定今后节水灌溉重点发展区域。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节水灌溉发展将以粮食主产区县为重点,同时兼顾环城四区、滨海区,配套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节水灌溉工程配套。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粮食主产区县重点发展节水效果好、农民易接受的低压管道、防渗渠道等节水灌溉工程,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同时结合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推广精准微灌技术,在井灌区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为高效绿色设施农业提供可靠灌溉技术支撑;以环城四区、滨海区为重点,在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为主的区域,重点围绕食用菌、花卉、蔬菜等设施农业,大力发展滴灌、渗灌、微喷等精准微灌技术,为大都市现代农业提供高效灌溉装备和技术;在大港、汉沽等区,围绕枣树和葡萄等特色种植,以发展简易高效的低压管道灌溉为主的,同时选择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开展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业增效和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提供水利保障。

    各区县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重点如下:

    蓟县:山丘区重点发展集水小水窖配小管出流、微喷以及低压管道、防渗渠道;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井灌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同时集约化种植区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地表水相对丰富的红旗灌区重点发展大口径低压管道灌溉。

    宝坻:里自沽地表水灌区发展防渗明渠灌溉为主;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大钟、潮南等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灌区重点发展大口径低压管道,适当发展防渗渠道灌溉;北部井灌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同时在集约化种植区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

    武清:北部井灌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同时在集约化种植区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上马台等以地表水灌溉为主灌区,以发展大口径低压管道灌溉为主,适当发展管道、防渗明渠灌溉。

    宁河:北部井灌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同时建设半固定喷灌示范区;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大北、苗庄子等地表水灌溉为主灌区以大口径低压管道灌溉为主,适当发展防渗明渠灌溉。

    静海:粮食生产区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灌溉;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部分地表水相对有保障地区,大力发展大口径低压管道灌溉。

    东丽、塘沽区:围绕蔬菜、食用菌、花卉等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

    北辰、西青、津南区:结合设施农业建设,以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为主;地表水相对有保障的露天作物种植区地区,以大口径低压管道灌溉为主,适当发展防渗明渠灌溉。

    大港区:围绕冬枣特色种植,重点发展机井低压管道灌溉,同时推广冬枣渗灌技术;同时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

    汉沽区:围绕葡萄特色种植,重点发展大口径低压管道混灌技术;同时结合设施农业建设,重点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技术。

    5.2 主要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5.05万亩,其中:新建防渗明渠,控制面积26万亩;新建低压管道,控制面积106.05万亩,喷灌3万亩,微灌10万亩。到2010年,全市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达到44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2.58%。其中:防渗明渠,控制面积146.63万亩,低压管道,控制面积271.51万亩,喷灌10.73万亩,微灌11.13万亩。其中:

     2006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05万亩,达到321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0.25%。其中发展防渗明渠、5.2万亩,达到、125.83万亩;发展低压管道、18.25万亩,达到、183.71万亩;发展喷灌0.6万亩,达到8.33万亩;发展微灌2万亩,达到3.13万亩。

    2007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达到349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5.50%。其中发展防渗明渠、5.2万亩,达到、131.03万亩;发展低压管道、20.2万亩,达到、203.91万亩;发展喷灌0.6万亩,达到8.93万亩;发展微灌2万亩,达到5.13万亩。

    2008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9,达到378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0.95%。其中发展防渗明渠、5.2万亩,达到、136.23万亩;发展低压管道、21.2万亩,达到、225.11万亩;发展喷灌0.6万亩,达到9.53万亩;发展微灌2万亩,达到7.13万亩。

    2009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达到40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6.58%。其中发展防渗明渠、5.2万亩,达到、141.43万亩;发展低压管道、22.2万亩,达到、247.31万亩;发展喷灌0.6万亩,达到10.13万亩;发展微灌2万亩,达到9.13万亩。

    2010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达到44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2.58%。其中发展防渗明渠、5.2万亩,达到、146.63万亩;发展低压管道、24.2万亩,达到、271.51万亩;发展喷灌0.6万亩,达到10.73万亩;发展微灌2万亩,达到11.13万亩。

    2011-2020年,在基本稳定有效灌溉面积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维护、改造及新建等建设力度,并逐步提高喷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比重。到202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基本实现节水化,喷微灌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30%以上。其中:防渗明渠100万亩,低压管道270万亩,喷灌60万亩,微灌100万亩。

    5.3 重点节水灌溉工程

                 5.3.1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十一五”期间,继续对里自沽、大钟等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建设任务包括骨干渠道疏浚开挖、骨干渠系建筑物改造配套、水源及渠首工程改造与加固以及对田间灌溉渠道实施衬砌、管道输水等防渗措施等,使这些灌区成为配套齐全、灌排畅通、综合节水、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能力较高的高效稳产新型节水增产高效农业区。其中,里自沽灌区是我市唯一座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1.8万亩,已续建配套节水改造13万亩,“十一五”期间,继续对该灌区开展灌溉渠道防渗为重点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18万亩,使灌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1万亩;全市共有大钟、潮南、大北、上马台等中型灌区66座,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万亩,“十一五”期间继续对中型灌区开展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以上。

                 5.3.2       高效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

    按照现代农业设施结构调整布局,到2011年,全市种植业设施面积由现在35万亩,发展到100万亩。“十一五”期间,重点围绕十二个有农业区县种植业设施建设,结合种植结构、水资源条件等,因地制宜配套配套滴灌、渗灌、微喷、小管出流等精准微灌,在大港区围绕枣树特色种植发展渗灌技术,建设若干微灌高效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全市发展精准微灌面积10万亩;同时,重点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等区县的机井灌区的集约化种植区,建设半固定喷灌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发展喷灌面积3万亩。

                 5.3.3       农业综合开发及土地整理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增强和提高农业基本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建设重点;同时,中央加大了以土地平整、水利改造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力度。“十一五”期间,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围绕中央和市等区县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把节水灌溉工程作为项目水利工程部分的重点,每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8-10万亩。

                 5.3.4       节水灌溉精准计量示范工程

    农业计量灌溉是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十一五”期间,在宝坻里自沽大型灌区、宁河大北等中型灌区,建设渠灌区节水灌溉精准计量示范工程,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计量设施建设并探索按灌溉定额或灌溉水权计量精准灌溉;同时,在宝坻、宁河、静海等区县建设机井灌区计量示范工程,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和IC卡自动计量水表建设,并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争取“十一五”末,全市节水灌溉精准计量示范工程达到5-6处,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左右。

    注:以上重点工程发展面积有部分交叉。

    5.4 农业节水用水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我市水资源、农村经济条件及农业结构等特点,“十一五”期间,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同时,要不断创新和推广包括农业用水水权分配、水价改革、用水者自主参与、行业集中管理等内容的“公众参与、市场机制、行业管理、技术创新”农业用水节水新机制。通过节水工程和机制建设,逐步形成“集约、节约、生态”农业节水模式,在基本保持农业用水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继续保障农业增收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推进农业灌溉水价改革。在宝坻、宁河等区县各选择1处基础条件较好的地表水灌区建设高效节水计量示范区,通过建设完善农用灌溉排水体系、加大灌溉计量设施建设力度、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逐步改进农业灌溉计量方法,推进计量计征农业灌溉水费,并探索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末端渠道终端水价,重点推行按方计费、定额水价、阶梯式计价等制度并逐步扩大范围。同时,在宝坻、宁河等区县选择部分机井灌区安装IC自动计量水表,并推行和探索按单井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收费等灌溉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

    2)进一步深化小型农业灌溉工程管理体制改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农业灌溉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新建工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鼓励个人或联户参与节水工程建设,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建设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促进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良性运行。到2010年,全市70%小型农业灌溉工程全部通过改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3)加快农民用水者协会组建进程。按照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精神,由市政府出台相应鼓励扶持政策,在现有农民用水者协会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和自觉节水的公众参与机制,并按照区县级、乡镇级、村级三级建设,在全市全面普及。区县级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区县协会总会,乡镇级、村级作为下属两级分会。区县级协会作为独立法人,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指导乡镇级、村级分会开展工作。同时,完善基层水利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完成乡镇水利站机构改革,探索设立村级管水员,逐步形成区县、乡镇、村三级水利技术推广组织。到2010年,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全市达到100个以上。

    4)大力推广农村集中供水模式。按照“行业管理、专业经营、计量收费、社会受益、群众满意”的要求,在全市大力推广农村集中供水模式,提高农村用水管水节水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展水利产业服务领域,增强水利产业实力。重点对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自筹为辅,跨村饮水和灌溉工程,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组织实施并负责建后的运行管理,并制订落实计量收费、节约用水的各项制度,对供水水源集约、节约利用;各村建立用水者协会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供水协议,并提出供水时间、水量、价格等要求。通过5年大力推广,各区县符合条件的新建工程,都要采取专业管理、用水户参与相结合的新型农村集中供水模式。

    5)加强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加强农业节水材料、工艺、设备以及农业措施的技术创新,加强与相关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合作 ,解决研发中技术问题,研究、生产出符合我市农业用水节水实际需要的技术、产品,提升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同时,要重点加强经济、实用、使用方便,农民易于接受的农业用水节水技术的研究和试点,尽快研究出,实现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模式化、集成化,在全市大力普及推广。重点开展激光平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回灌农田设施、智能节水施肥器、灌溉计量水表等节水相关设备、技术的引进、研究、试点和推广,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建立农业水资源占用补偿机制。要根据水利部、原国家计委《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办法》,加强对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保障农业水资源和农田灌溉设施稳定和发展。对建设、经营和开发项目,需要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及造成灌排工程报废或失去部分功能的,占用者必须经管辖该灌排工程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允许实施;造成农业灌溉水量减少和灌排工程报废或失去部分功能的,实行有偿占用与等效替代相结合的原则,交纳开发补偿费,用于农业水资源开发和灌排工程建设。

    6 投资估算

    参照近期实施的节水灌溉及相关配套工程的材料、产品市场价格和施工定额,按防渗明渠工程600元/亩、低压输水管道工程500元/亩、喷灌1000元/亩、微灌2500元/亩(以上含小型水源、灌溉等配套工程)估算,2006-2010年,全市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96625万元(详见表3)。

    表6.1 天津市“十一五”期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投资估算表

工程类别 2005年底面积(万亩) 2010年底面积

(万亩) ”十一五“期间新增面积(万亩) 亩均投资 (元/亩) 投资 (万元)

防渗明渠 120.63 146.63 26 600 15600

低压输水管道 161.98 271.51 106.05 500 53025

喷灌 7.73 10.73 3 1000 3000

微灌 1.13 11.13 10 2500 25000

其它 3.48 0 0 0 0

合计 294.95 440 145.05 558 96625

注:“其它”节水型式主要为直接利用小白龙软管连接机井灌溉方式;本规划将其面积从2005年中“其它”项调整到2010年的“地低压输水管道”项下,面积数不做调整。

分年度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投资情况如下:

2006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05万亩,工程投资17845万元;

2007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万亩,工程投资18820万元;

2008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9万亩,工程投资19320万元;

2009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工程投资19820万元;

2010年,规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工程投资20820万元;

    7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将促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产生巨大的节水、节能、增产效益,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为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

    7.1 效益分析

                 7.1.1      经济效益

    1)节水效益。通过节水工程建设,将大大降低灌溉用水量。按每亩综合节约灌溉水量,全市年实际节约灌溉水量近14500万方,

    2)节能效益。通过降低灌溉用水量,可减少灌溉电费开支。按投电效益      /KW.h、电价0.6元/KW.h计算,全市年节约电能近1450万千瓦,节约电费近870万元。

    3)节工效益。采用节水工程灌溉比传统灌溉要省工30%-50%。按每亩年节工1.5个工日计算,则年可节约工日近220万个,节工效益6600万元。

    4)节地效益。根据多年建设经验,建设防渗渠道节水工程可减少土渠占地2%-4%,低压管道及喷微灌可节约土渠占地3%-5%。按省地3%计算,可减少土渠占地4.35万亩。参照我市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同时结合我市节水灌溉工程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县发展的规划布局,按主要农作物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种植比例2:1:1,粮食、蔬菜、经济作物亩均产量、、计算,年增产增值效益12398万元。按水利分摊系数0.2计算,灌溉系统年实际增产增值效益2480万元。

    5)增产增效效益。节水工程建设,由于灌溉及时和农作物灌溉保证率提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后,粮食、经济作物亩均增产、蔬菜亩均增产计算,年增产粮食3.63万吨、蔬菜7.25万吨、经济作物1.82万吨,年增产增值效益36300万元。按水利分摊系数0.2计算,灌溉系统年实际增产增值效益7260万元。

    综上,工程建设完成后,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5.05万亩,年可节水1.45亿方,年增产粮食3.63万吨、蔬菜7.25万吨、经济作物1.82万吨,节地4.35万亩、节电1450万度、节工220万个,年增加经济效益17210万元。

                 7.1.2       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党和国家重视“三农”、支持“三农”政策的具体体现。通过节水工程建设,能够减少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灌溉纠纷等,对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以及让农民了解和体会国家的“三农”支持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7.1.3       生态环境效益

    我市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超采地下水灌溉、引污灌溉以及农村地表水日益枯竭等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通过节水工程建设,能够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地下水开采量、引灌污水量,能够有效地缓解地面沉降、减轻农田水土污染和改善农村水环境。

    7.2 经济评价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和《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对“十一五”期间节水灌溉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①经济效益费用比。

    经济效益费用比按下式计算:

    (7-1)

    式中:R— 效益费用比

    B— 节水灌溉工程多年平均效益值,万元/年

    C— 节水灌溉工程多年平均运行费,万元/年

    K— 节水灌溉总投资,万元

    n— 节水灌溉工程使用年限,年

     i— 资金年利率,%

    “十一五”期间全市节水灌溉工程估算总投资96625万元,经济计算期采用15年,多年平均增产值17210万元,多年平均运行费7975万元,资金年利率2%。根据上式计算工程经济效益费用比1.23>1.2,经济上是合理的。

    8 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农业节水灌溉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完成农业节水规划建设任务,要切实加强政府对农业节水的组织领导,加强行政推动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节水建设协调和合作机制。要成立由各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管理体系,把节水灌溉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措施到位,为全市节水灌溉的发展和任务的完成提供组织保证。

    2) 资金保障。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任务重、时间紧,要完成规划的节水灌溉发展目标,按现在的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根据中央相关政策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特点,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农业节水灌溉投入新机制。特别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节水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沿着正确方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引导全市节水灌溉的发展。

    3) 政策保障。农业节水灌溉是作为公益性较强的事业,需要国家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出发,加大资金、政策、法律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水资源保护利用、水权分配、水价改革、用水者参与、节水激励以及占用农业水源补偿等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以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机制保障。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要按照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原则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同时,通过进一步深化我市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建立专管与用水户组织相结合的用水管理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5) 科技保障。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节水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节水科技创新,加快建立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为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工程、农艺、生物以、管理等各方面农业节水科技创新,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