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南部地区的小站镇, 除以近代袁世凯等在此“练兵”闻名 之外,尤以盛产“小站稻”而驰名中外。“小站稻”粒大饱满,质优味美, 是稻米家族中的名贵精品。作为名扬海内外的名贵特产,“小站稻”的成名与小站镇的形成时间一样,不过近百年。然而,若追溯它栽培种植的历史,则可上推至千年以前。
早在北宋的宋辽对峙时期,已有小站地区辟田植稻的记载。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为了防辽入侵, 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给宋太宗上 “为实边之要策”疏,建议在西起顺安(今河北高阳县西)东到渤海湾的300余里长、170里宽的地域内,开沟、屯田,壅塞淀泊以造田,这样可不必“发兵广戍”,即可“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太宗应何之疏,立即委派他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黄懋为助手,调集18000名士兵专供使用。此后十余年中,在雄州、郑州、 霸州直到小站地区的渤海海滨,先后开出数条大型水渠,修建了若干闸门,兴建了600里堤堰,大面积地开垦了稻田。《宋史》赞扬何承矩的功绩说:“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且有莞蒲蜃蛤之饶,民赖基利。”同时,何又构筑了一道“屈曲九百里”的防辽屏障,还沿 界河(今海河)设置了100多个寨、 铺(边防哨所),包括今天津市津南区的泥沽、双港、三合、葛沽等。但是,第一年引种的是南方稻种,因未掌握好北方气候特点而失败,后经数年实践,终获成功。如《宋史》载: “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以晚稻九月熟,河北霜旱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籽令种之。是岁八月,稻熟,”他们的实践,为日后北方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宝贵经验。
元朝初年,由于刚入中原的蒙 古统治者不注意甚至破坏农业生产,致使宋朝以来所垦稻田大多荒废。直到至大二年(1309年),方着手恢复,“摘汉军五千,给田十万顷,于直沽沿海口屯种。”(《元史 ·武宗纪二》)至泰定、天历时(1324—1328年),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虞集曾上书建议:“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 ……于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此建议虽暂未采纳,但所提之方法却一直被在滨海地区垦田 的后人所遵循。
到了明朝,由于统治者采取“寓兵于农”的政策,广兴屯田,使小站地区的水稻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万历至天启年间,先后有20 多人或向皇帝上书建议,或来小站地区实地开垦屯田,发展水稻生产。 在这些人中,以汪应蛟、徐光启二人的贡献最为卓著。
汪应蛟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保定巡抚,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农田水利学家。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汪来到小站地区,迅即勘查地势土质,大兴垦田植稻。史载“穿渠灌水”,“开垦筑堤,一时并兴。计葛沽、白塘二处耕种共五千余亩,水稻二千亩。其粪多、力勤者,亩收四、五石,…… ” “于是,地方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行于北海”。汪将这次尝试的结果禀报神宗并提出了一个开垦7000顷、年产200余万石的庞大生产规划,其中特别强调了“用军垦田,以田分民”和招募“边地殷实居民”及“南人有资本者听其分领承种”,神宗批准了他的规划。于是,“汪调动海防官军万人分田垦种”,沿海河南岸开辟了十个“围”(分布于今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码头、咸水沽、东泥沽、西泥沾、盘沽、葛沽等十个村镇)。“围”,就是用“闽浙濒海治地之法”垦荒造出的水田。它们的 开辟为:从海河开一条“用干”涨潮时将甜水引入;再开一条“排干”,落潮时将咸水泄入海河、在适当的地方建立一些桥梁、涵洞,干渠的外面培高为埝,以防沥涝。两干渠之间即形成一个“围”。各围内再开支渠、毛 渠,以资灌溉。汪应蛟开辟的这“十围”,基本奠定了现今小站以北沿海河一线约25公里长地段内全部耕地的基础,为小站地区改良盐碱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明万历年间,大科学家徐光启曾先后四次来小站地区,致力于垦田植稻。他亲自沿海河踏勘土地,对灌溉技术和治田方法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稻田用水,随时随地,不拘一法,括之两言,‘蓄'与 ‘泄’而已”。“灌田者先须以水遍过, 收其热气,旋即去之,然后易之新水”。在整地上,他指出了当时存在的弊端:“耙者多不求细熟平整,粗块壅泥,凸则暴日先燥,洼则注水过深”,为改进耕作技术做出重要贡献。他还与当地老农研究改进施肥方法,解决了水稻南种北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清朝初年,由于战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许多地方(包括小站地 区 )田园荒芜。大约百年之后,小站地区农业生产才逐渐恢复。雍正五 年(1727年),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在小站海河沿岸开垦屯田,建立 “水利营田府”,并设营田观察使等职,不仅修复了明代汪应蛟的“十围”,而且扩大了耕种面积。咸丰九年(1859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督兵大沽海口,在咸水沽、葛沽一带排沟建闸,引海河水灌溉,种植水稻, 使小站地区水稻面积有新的发展。
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的部下统领周盛传带兵来小站屯田练兵,挖掘马厂减河,垦田植稻,使“小站稻”生产进入重要发展时期。
周盛传,字薪茹、晚号北海老农,安徽合肥人(是李鸿章的同乡), 出身于封建大地主家庭。咸丰年间曾与其诸兄弟组织“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和其他农民起义。因为清廷封建统治卖命有功,官爵不断升迁。同治十年,李鸿章派他率部(称“老盛军”)九千余人,从合肥开往北方镇守大沽口。因其军队为乌合之众,未经正规训练, 不能镇守大沽要塞,因此,不久被调往新城后方操练,后西迁至小站。周盛传屯兵小站后,见这里漫地旷野, 前人留下丰富的屯田种稻经验,同时又发现海水每日涨落二潮,河水的水位随之上升,只要挑沟开渠,即可引水灌田,开荒种地。于是,他查看水源,勘测水位,调动“老盛军”全部人马,于1875年动工开挖马厂减河。该工程上游西接于靳官屯水闸, 引南运河(时称“御河”)水入马厂减河,下游向东流经新城至西泥沽流入海河,全长170华里。施工中途由于军饷困难,士兵劳动繁重,食不裹腹,曾发生兵变,士兵大量逃亡, 使工程停滞两年之久。后来周盛传招兵买马,并得到李鸿章的赞助,继续挖掘马厂减河。1880年,工程峻工,南运河水源源引入小站地区, “老盛军”士兵多为南方人,富有种稻经验,因而利用马厂减河的灌溉条件,广辟水稻田区。据《周盛传传略》记载:“七年(1881年)……我军于乙亥年移屯新农镇(即小站镇)。即以试办屯垦之事,频年以来,逐渐推广,计自新城一代(带)上至驻军之所,成熟者不下600万余亩,遂距 营较远之处招来民人领种。……数年以来,屯垦之事至此稍一结束。”
周盛传开发小站,挖通马厂减河后,不仅提供了优质、充足的水源,而且由南运河水冲带来的是大量红色淤泥和腐殖质,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养料,因而这一时期,“小站稻”不仅产量显著提高,而且基本形成了粒大饱满、状若珠玑,蒸饭煮粥,浓香扑鼻的精良、稳定的米质。1896年,清政府成立小站营田管理局;1905年,又设立了垦务局,办理荒地招垦事宜。不久,两局合并,专经营“小站稻”的种植发展。此时,小站稻”及小站镇在国内外已颇具名气和影响。
注:本稿据①政协天津市津南 区委员会编《津南文史资料选辑》 (一至三)
②《走向21世纪的城郊经济—津南区历史资料》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