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宣闸,位静海区靳官屯马厂减河首端,主要分泄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同时,作为引黄济津入津的第一站,承担着引黄应急调水的重要任务。为解决天津市用水,该闸曾多次在引黄济津中担负引黄输水任务。
该闸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是天津水利史上较早建筑的水闸,主体建筑为原建筑物,且还在正常运用。
该闸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建筑,而且还含有历史文物的价值。
九宣闸又名宣九闸,因古代把数字分为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又以九为最高,故取名九宣闸,意为宣泄多河来水之闸。
九宣闸,位于靳官屯南运河右岸。南运河,上游为漳、卫两河及在馆陶县汇流后的卫运河,所以也统称漳卫南运河。狭义的南运河是每时四女寺至静海十一堡的河道,全长309公里。
漳卫南运河全水系上游洪量很大,历史上水灾严重,据史料记载,自1930年至1954年24年中,就有8年发生堤防决口,共13处。南运河洪峰流量年际间相差较大,1953年至1990年水文资料统计,汛期最大洪峰流量为1954年的542立方米/秒,最小洪峰流量为1980年的37.4立方米/秒。1946年以前,河道常年有水,年径流量均在30亿立方米以上,最高达56.24亿立方米,近20年来,南运河水量明显减少,年径流量最低的1980年仅0.62亿立方米,最高的1976年为21.52亿立方米。
下游不能容纳上游洪水,因而自明、清以来在右岸兴建了四女寺(1971年改称漳卫新河)、捷地、兴济、马厂等减河以分泄洪水,直接导流入海。
但九宣闸最初的建设意图是灌溉和水运。清光绪六年(1880),淮军总兵周盛传率马步兵在今南郊一带屯田,开挖了自靳官屯至海口的马厂减河。为防南运河倒灌,在河首建设了九宣闸。建成后,特别是经过1950年代以后的下流河道建设。九宣闸门及马厂减河在保证灌溉的同时,起到了分洪作用。
清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为此闸撰写碑记,碑文就立于此闸旁边,现尚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