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南部,挑挖于清末的马厂减河不仅是南运河的重要分洪河道,也是南运河诸条减河中发挥引水输水、营田灌溉作用最大的一条。
马厂减河的挑挖,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周盛传移驻直隶,屯兵青县马厂。同治十二年(1873年),马厂兵营规模完备后,李鸿章又与周盛传筹议海防,并于大沽西三十里的明代新城旧址处筑堤建城,修城垣、建炮台。往来马厂、新城之际,周盛传看到津南一带地势空旷,尽为荒地,又有潮水顶托,筹划按南方水田模式,穿沟修渠,引海河水进行灌溉。次年,为便于马厂与新城间的交通往来,周盛传组织修筑总长140里的马新大道。考虑到马新大道中间路途无歇脚客栈,又按“四十里大站一,十里小站一”的标准,设4所大站、11所小站。大站内配置车辆、马兵负责传送公文,小站则招徕百姓进行贸易。其后,又督率将士从海河南岸的葛沽修引河,由杨辉村(今杨惠庄)绕南而东,通于新城护城河,又于新城东北、西北各建水闸一座,“一引甜水,一去咸水”,由此开始了以海潮顶托的海河水为水源的新城营田试垦,至秋天颇有收获。这便是马厂减河挑挖的第一阶段。
光绪元年(1875年),周盛传留马队驻青县马厂兵营,带领其他人马移驻津南洼地潦水套(后称新农镇,今小站)。这里“南扼岐口,东控大沽,与新城声气相接”,不仅适合屯垦,还可与新城遥相呼应,壮大武装实力。

马厂减河小站段
在这里,周盛传先是将新城引水渠线上延至新农镇,后又另开一道自咸水沽至新农镇的支河(月牙河),继续以海潮顶托的海河水为水源。在此基础上,在咸水沽、新农镇、新城南官港各建大石闸一座,以引淡水去咸水。其后,又在营房前的空地建屋,以招徕商旅,命名为新农镇,镇外建盛军屯田会馆80余间。为加快屯垦步伐,他组织“购外洋火轮水车四架”,并造风车、手车、脚车、骡马车等各式水车2300余架,派人去山东潍坊买牛800余头。以新农镇为中心,延伸渠线,扩大屯垦规模便是马厂减河挑挖的第二个阶段。
光绪二年(1876年),周盛传继续延长引水干渠,下游自新城延伸至西大沽入海,上游自新农镇延伸至小兴庄(今常流庄附近),后又自智字站西(今常流庄至潮宗桥之间)继续向上游拓展至今惠丰村一带。引水干渠之外,周盛传还旁开支渠,他先是组织开挖通入海河的南坎支河,并分别在西大沽、南坎入海河口各建一座石闸。次年夏,又开新城东南至西小站的支河,以泄咸水。秋天,自新城小西河上游至西小站之间,傍减河南堤又开一道支河,专引淡水。
光绪四年(1878年)夏,周盛传又组织新开一道自泥沽引海河水,经潘家沟达于道字站的支河。咸水沽与西小站、新农镇之间各开支河。次年,又开泥沽至咸水沽的渠线,并对往年修渠、建闸工程进行完善。至此,以新农镇为中心,“沟渠左右萦带,旁流分注”的灌溉水网初步形成。十一月,基于疏解文安、大城一带水患的考虑,李鸿章派遣周盛传与吴毓兰、史克宽、吴廷斌等共同查勘南运河河道水势,但众人就重开捷地减河还是新开芥园减河、靳官屯减河争论不定。最终,经周盛传面陈李鸿章,统筹考虑地势高程、施工成本及防洪、灌溉、海防等因素,决定兴建靳官屯减河,由此开启了马厂减河挑挖的第三个阶段。
光绪六年(1880年),由李鸿章调外部军队和周盛传步队十一个营,分头挑挖靳官屯至达字站段马厂减河,与今惠丰村一带原挑营田河相接。施工伊始,周盛传派兵丁先是在地势低洼、积水较多的地段,以开渠戽水的方式清理积水。其后,再用挑河废土修筑堤防,并在堤防内侧开沟埝,使行洪过水时的泥沙不致淤积在河槽内。在新旧河堤衔接处,进行加固并挖深河道两岸子沟,以排泄民田沥水。
同年,周盛传还带领兵丁修建了马厂减河引水口处的靳官屯大闸(今九宣闸)及四座跨河桥梁。马厂减河开成之际,即有人提议在引水口建水坝。周盛传认为,坝口高低一成不变,不如闸板启闭灵活,最终定下建闸的方案。其后,又考虑南运河上游漳、卫两河水势迅猛,若水口不宽则泄洪不足,于是决定建五孔大桥闸。该闸由飞骑马队副将吕本元负责督造,总体呈四墙五孔格局,海漫、码头、燕翅等工程“为他闸所未有,而坚固尤倍于前”。沿河四座桥又有石桥、铁桥之别。四座桥梁建成后,便利了山东、直隶两省商旅往来。至此,马厂减河及其配套闸、桥初步建成,引水水源由海潮顶托的海河水改为南运河。
由于马厂减河下游原挑河渠只是以营田为目的,故相对较窄。待马厂减河上游靳官屯河段挑挖时,营田职能之外又增加了泄洪、行洪的考量,故河道相对较宽,于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周盛传又率兵按十丈的标准对马厂减河上下游进行了统一挑挖,所挑废土用于培筑堤防。此时,屯垦稻田规模逐渐扩大,自新城一带至小站驻军,已不下六万亩。周盛传将距离营房较远的稻田,分列等级,按亩计价,招徕百姓耕种。收取的费用,除部分赏给屯垦官兵外,其他则用于创办新城义学。至此,周盛传在津南开展的营田屯垦基本完成。
为加强对马厂减河的管理,周盛传还订立了相关修浚制度。比如,在靳官屯闸口至新城段堤防派河兵分汛驻守、巡河守堤。河兵若发现水沟、浪窝、獾洞、鼠穴,应铲草和泥填筑。靳官屯闸口设立水尺,派闸兵专司启闭,要求以保障漕粮运输为首务,汛期时要随时报告河水涨落情况。每年汛期,沿河近堤村庄按户、按亩出劳力,配合河兵昼夜巡防。
鉴于榆、柳树盘根错节,可护堤基,是河工抢险常备物料,周盛传要求沿河植树15万余棵,随时灌溉,若树木干枯、缺少,从严惩治。不准沿河村民放牧牲畜、挖掘草根、侵堤耕种,亦不准在河道内打桩、张网、捕鱼,以免泥沙淤积、阻塞河道。
得益于马厂减河的挑挖,南运河洪水经此宣泄,不仅大大减轻了下游天津城的水患,亦将上游的浊泥淤沙带到了原本“尽为石田”的津南洼地,迅速改良土壤,耕作面积随之扩大并培育出了驰名中外的小站稻。
马厂减河,功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