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聚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积极探索灌区专业化管护模式,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工程良性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果。
加强工程建设,强化基础“硬”保障。2024年以来,天津争取中央、市级农业水价改革奖补资金945万元,在静海区台头镇、西翟庄镇2个试点区域实施骨干灌溉工程维修改造,先后建成骨干灌溉泵点5座、节制闸1座,安装计量设施40套、移动喷灌机1套、微喷灌12套、智能水肥系统30套,补齐试点灌区灌溉计量设施短板,为打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前战”做好硬件设施保障。
坚持多点发力,推动改革“软”建设。为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天津深入开展试点灌区供水成本核算工作,通过综合评估用水户水价承受能力,实行分档定价,确定试点灌区指导水价。建立农业用水台账,细化用水计划,严格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农业水价改革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专业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创新管护模式,促进设施“良”运行。台头镇试点灌区引入社会资本实行企业化管护,有效发挥市场主体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投、建、管、服”作用;西翟庄镇试点灌区通过农民合作社实行属地专业化管护,升级节水灌溉方式,提升运维管理效率。经初步测算,台头镇核心试点区域用水量由430立方米/亩降至400立方米/亩、亩均用水量下降约7%,西翟庄镇核心试点区域用水量由169立方米/亩降至110立方米/亩、亩均用水量下降约35%,实现省水、省工、省肥和增产增收,综合产能及收益预计增加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