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向我市输水,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后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引江中线通水六年来,源源不断向我市安全供水58.32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城市用水需求,同时还为河湖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压采提供了重要水源,有力支撑了全市高质量发展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彰显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一是引江工程体系初具规模。2006年6月,我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各省市中率先启动配套工程建设。2014年正式通水时,已建成中心城区供水、滨海新区供水、曹庄泵站、西河枢纽泵站、西河泵站至宜兴埠泵站原水管线、引江向尔王庄水库供水联通、尔王庄水库至津滨水厂供水、北塘水库完善等一系列配套工程,构建起了我市引江工程体系。2014年以来,我市又建成了王庆坨水库、武清、宁汉、宝坻供水、引滦引江连通尔王庄段明渠复线应急工程,进一步增强引江供水调蓄能力和覆盖范围。我市于去年实施了引江东线一期北延应急通水,检验了引江东线工程向我市通水的能力,并加快推动引江东线二期我市相关工程前期工作,为“十四五”时期实现引江东线向我市供水奠定基础。
二是供水紧张得到缓解。引江通水六年来,城市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供水总量由2014年24.1亿立方米增加至2019年28.4亿立方米。供水格局全面优化,全市逐步形成引江、引滦输水工程为骨架,于桥、尔王庄、北大港、王庆坨、北塘五座水库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供水新格局,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核心区域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城市供水水质得到全面改善,引江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引江供水已覆盖我市14个行政区(除蓟州、宝坻),全市1200多万市民从中受益,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引江通水六年来,生态补水稳定增长,充分利用引江、引滦及雨洪资源实施生态补水,2016年起我市已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水系连通日益完善,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水系连通、海河南北水循环体系、北水南调中线工程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提高河湖水系连通循环能力。水污染防治持续深入,依托生态径流补充,大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助力河湖长制全面落实。2020年1~11月,全市国考断面水体优良比例55%,劣V类水体比例降至零。
四是多水源配置更加优化。引江通水六年来,我市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为落实节水优先战略、深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价机制更加合理,引江通水后,天津开始全面实施阶梯水价,以价格杠杆撬动节水优先战略,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地下水压采顺利推进,充分利用江水置换地下水源,至2020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将降至0.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整体埋深呈稳定上升趋势,预计到2022年,全市深层地下水将实现“零”开采,提前完成国家要求的“基本实现采补平衡”任务。农村供水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厂,延伸自来水管网等措施,逐步用外调水转换地下水源,提升农村供水条件,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全面提升2061个村、202.2万人饮水质量,基本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为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下一步,天津水务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要与就地节水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完善城市供水布局、大力推动节水型创建、持续实施生态补水、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措施,用好来之不易的引江水,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贡献水务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