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天津城市供水生命线。天津水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与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十项行动”紧密结合,持续推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
2022年年底,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组织实施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在内的“十项行动”。“十项行动”清晰勾勒出天津未来5年发展蓝图。南水北调工程正助力“十项行动”见行见效,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完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
静海区是天津南部缺水地区,53万居民吃水主要依靠市区水厂供水。随着静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021年年底,天津加快实施引江静海供水工程,从王庆坨调蓄水库取水,通过新建的静海加压泵站加压,经48.6公里输水管线向静海区输送引江水,预计实现日供水量20吨。目前,工程已完成静海加压泵站建设和大部分管线铺设,2023年内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届时将彻底改善静海区供水条件。
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天津近年来始终把推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先后建成武清、宁汉原水管线,以及南干线至凌庄水厂、北塘水库至新区水厂等供水工程,王庆坨水库蓄水运行,供水覆盖范围扩大到14个区,受益人口近1200万,引江、引滦“一横一纵”双水源供水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天津水务部门准确把握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聚焦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关于保障供水安全的要求,科学谋划南水北调后续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北大港水库扩容、尔王庄水库扩容、引江宝坻供水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力争早日实现引滦、引江中线和东线三水源保障格局。
以节水促发展提效益
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近年来公司坚持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通过建设水循环处理系统和供水水质监控监管系统,实现各道生产工序废水分质循环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8%以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天津始终把节水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常抓不懈,通过节水顶层设计、水资源优化配置、价格杠杆、节水技术推广等多项举措,持续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更好发挥引江水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市16个区全部完成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20.5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8.4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722,再生水利用率达45%,主要节水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天津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关于绿色低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要求,把服务企业节水作为工作重点,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充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对超计划用水企业进行预警提示和节水管理指导,推动高耗水企业完善节水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合同节水模式,支持企业争创国家水效领跑者、节水型企业、节水标杆等示范,以节水促发展、提效益,让引江水更好服务企业发展。
提升河湖水域环境质量
大运河天津段流经全市7个区,全长182.6公里,是天津重要的生态廊道。2023年年初以来,天津充分运用南水北调东线北延调水,累计向大运河实施生态补水0.33亿立方米,在补充大运河生态水量的同时,为南部静海、滨海新区等缺水地区补充生态和农业灌溉水源。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在京津冀区域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天津水务部门把推动南水北调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利用南水北调生态补水改善大运河水量水质,为实现大运河分段旅游通航目标打下基础;通过河湖长制强化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压实市、区、镇、村四级河湖长管护责任,强化京津冀三地河湖长联动,共同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长江水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天津将持续做好南水北调建设管理工作,助力天津“十项行动”取得实效,让清澈甘甜的江水造福津门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