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wb.png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专场

11月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局长李文运、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处长魏素清、市水务局河湖保护处处长范书长、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王涛出席,介绍“十四五”时期天津保障维护水安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李文运介绍: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依水而立、因水而兴,水安全是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十四五”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做好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提升水环境、保护修复水生态、保障维护水安全文章,水务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支持和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水务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期间,我们抢抓国家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水利工程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快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各类水务工程380余项,预计完成水务建设投资约890亿元、比“十三五”时期翻一番,水务建设规模创历史新高,水务强基础、稳经济、促就业、惠民生作用突出。

二是防汛抗洪取得全面胜利。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灾后恢复重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防范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持续深化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全市一级行洪河道堤防达标治理率由2020年的79%提高到2025年的99%,重要蓄滞洪区全面达标治理,34条重点山洪沟全面完成整治,防洪工程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十四五”期间成功应对了2021年夏秋连汛、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4年“8·9”山洪、2025年海河“25·7”区域性大洪水,实现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四不”目标,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三是城乡供水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新增水源储备能力0.49亿立方米,新增水厂供水能力61万立方米/日,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7%,全市供水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满足城乡供水需求的同时,水资源刚性约束基础不断夯实,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利用四个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比2020年下降10%以上,主要节水指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四是河湖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持续推动河湖生态复苏,大运河连续四年水流贯通,永定河连续五年全线有水,京津冀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功能逐步彰显;天津∙绿屏水系引调自如、清水畅流,全市“四横、三纵、十一片区”河湖水网完成构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全市深层地下水水位连续6年回升、累计上升11.8米,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8.55%,位居全国前列。

五是水利现代化治理能力迈上新水平。数字孪生建设初具规模,覆盖重点防洪工程的工情安全监测感知体系、覆盖全市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基本建成,“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系统初步打造,防汛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有力有效,五年来工程质量合格率100%,重点工程单元优良率90%以上,在水利部质量考核中连年获得A级。政务服务优化提升,水务营商环境不断增强,“获得用水”营商环境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

下一步,市水务部门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我市水务“十五五”工作,为推动全市水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全市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答记者问


坚持固源密网 提质增效 多举措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水质合格率保持99%以上


人民网: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对城市运行至关重要,请问“十四五”期间水务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魏素清:大家都知道,天津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为了更好地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固源密网、提质增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乡供水体系,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双水源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四五”时期,通过建设宝坻引江供水、尔王庄水库与宝坻石化管线联络线、引江南干线至凌庄水厂、至津滨水厂二期原水管线等工程,原水管线的联通性得到增强,通过实施尔王庄水库增容、引滦原水预处理厂、于桥水库清淤等工程,水源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引江、引滦双水源供水体系进一步完善,供水范围扩大到15个区、惠及约1300万人,引江中线水质保持地表水二类标准、引滦水质年均保持地表水三类标准。

二是城市供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扩建改造津滨、凌庄等8座水厂,全市供水能力达到433.2万立方米/日。新建供水管网104公里,改造城市老旧供水管网485公里、二次供水设施107处,推动更换居民智能水表300余万具,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由10%降至8.5%以内,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99%以上。

三是农村供水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宁河区222个村村内供水管网改造,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全面推行,7个涉农区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7%,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率达到93.3%、位居全国前列,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大力实施三方面治理工作 易积水地区大幅减少 城市排水能力显著提升 河道外排能力不断增强


津云:每年到汛期,城市道路积水问题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请问“十四五”时期水务部门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有哪些成效?

王涛:城市内涝是困扰群众汛期出行的难题,“十四五”时期,我们按照生态、宜居、韧性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实施3方面治理工作,加快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一是持续推动易积水地区改造。先后完成井冈山路、西沽等8处传统积水地区,龙泉道、昆仑路等19处易积水点和密云一支路、东兴等10处易积水地道改造工作,中心城区易积水点和易积水地道分别由2021年的29处和16处减少到2025年的10处和6处,城市易积水地区大幅减少。

二是大力开展老旧排水设施更新改造。累计修复中心城区老旧排水管道60公里、清淤大型排水管道226公里,更新改造老旧排水泵站130座,“津城”综合排水能力“1年一遇”及以下区域面积由原来的79.7%减少到目前的65.6%,达到“3年一遇”及以上区域面积由原来的20.3%提高到目前的34.4%,城市排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全面加强河道外排能力。全面完成中心城区175公里二级河道清淤疏浚,新改扩建二级河道河口闸站8座,独流减河低水闸泵站建成生效,全市外排泵站排水能力由502.6立方米/秒提高到862.6立方米/秒,在应对历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雨后中心城区大雨2小时、暴雨5小时积水全部排净目标。


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 深入推进河湖生态复苏 健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 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中国发展改革报: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身边的河湖水更清、景更美了,“十四五”期间水务部门在河湖治理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书长: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河湖水系密布,河湖水环境是我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时期,水务部门持续推动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不断深化河湖长制管理,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累计治理雨污混接点位2696处,全市雨污合流片区由2020年的38.29平方公里减少至2025年的32.51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新扩建津沽、张贵庄、北部新区等10座污水处理厂,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由401万吨/日提高到494.83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95.97%提高到97%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由97.76%提高到99%以上。

二是深入推进河湖生态复苏。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天津段、永定河泛区与永定河水系连通工程建成生效,北运河橡胶坝及船闸改造、筐儿港枢纽至屈家店枢纽综合治理工程完工,木厂船闸工程主体完工,北运河适宜河段具备通航条件,全市“四横、三纵、十一片区”河湖水网基本构建,每年统筹多种水源实施人工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全市重点河湖生态水位(水量)得到可靠保障。

三是河湖长制工作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健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创新建立“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跨界河湖长”“河湖长+”“河湖长向群众汇报”等工作机制,推动解决涉河湖重点难点问题。圆满完成“榜样河长 示范河湖”三年行动,培树榜样河湖长649名,建设示范河湖1653条(段、座),全面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先后建成南运河、东丽湖等26处幸福河湖。“清河湖”、健康大运河等专项行动有力有效,排查整治问题9550项,水环境面貌持续改善,“河畅、水清、岸绿、鸟飞”的水生态画卷基本呈现。


加快构建现代化水旱灾害防御体系 完善城市排水工程体系 巩固提升城乡供水网络体系 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天津日报: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五五”时期水务部门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

李文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紧扣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重点任务,统筹水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水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科学谋划并制定我市水务“十五五”规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坚持蓄泄兼筹、洪涝同治、全域协同,“十四五”时期,我市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完成,一级行洪河道堤防达标治理率达到99%,东淀、黄庄洼等重点蓄滞洪区完成安全建设,“十五五”时期防洪工程建设将进入扫尾阶段,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剩余部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逐步推进海堤工程建设,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实现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工程体系。天津地势低洼,汛期雨沥水需泵站逐级抬升入河,排沥任务艰巨繁重。“十五五”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两大建设任务,一是实施城市内涝治理,继续实施排水管网及泵站、调蓄池等工程建设,补齐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实现中心城区排水能力进一步提升,根据我们统计,今年汛期中心城区积水点平均退水时间由2024年的122分钟缩短至39分钟,积水地道平均退水时间由2024年的67分钟缩短至25分钟,“十五五”时期,中心城区积水排净时间将在目前的大雨雨后2小时、暴雨雨后5小时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二是开展雨污合流治理攻坚行动,通过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造污水泵站及管网,开展雨污混接串接点改造,实现雨水入河,污水入厂,进一步降低汛期排水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三是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能力。聚焦水源保障,进一步畅通引江引滦联络通道,提高原水调度能力;加强非常规水统筹配置,扩大淡化海水、再生水应用范围;完善灌区工程体系,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加强全市用水总量控制,主要节水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四是巩固提升城乡供水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新改扩建部分水厂,持续推动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逐步开展二次供水设施提质增效,加快推动武清、宝坻、宁河、蓟州等区村内管网改造,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构建形成“双城互动、五区联动、城乡统筹、全域推进”城乡供水网络体系。

五是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多种水源实施生态补水,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持续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治理,深入开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打造全域幸福河湖,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全力保障生态安全。

六是大力传承弘扬水文化。深入挖掘水文化内涵价值,加强水利遗产调查和保护利用,推动小站稻灌排系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因地制宜推动建设一批特色水文化场馆。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全面启动雨污合流治理攻坚行动 持续完善城市排水设施改造


中国经营报:刚才提到要完善城市排水工程体系,明年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水务部门将实施哪些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作?

王涛:城市排水设施改造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务建设的重点,针对当前我市在城市排水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明年将重点实施两方面改造任务。

一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易积水点和易积水地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今后3年时间,我们将逐年推动剩余10处易积水点位和6处易积水地道改造工作,明年计划消除河东区大直沽、河东区津塘路三中心医院、河北区红星路、北辰区桥园里、红桥区和苑等5处易积水点和河东区东风地道1处易积水地道,通过新建及改造排水泵站、排水管网、收水设施等,进一步提升易积水区域排水防涝能力。

二是全面启动雨污合流治理攻坚行动。以改造老旧排水设施为重点,明年计划实施老旧排水管道改造45公里、分流改造6公里,疏通排水管道638公里,推进南京路片区雨水调蓄池建设,改造一批雨污混接串接点位,有效提升排水管网过流能力,降低管道淤堵、塌陷风险,同时减少汛期溢流污染,改善汛期河道水环境。

        相关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