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军武: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防汛备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力保障我市安全度汛。
我市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是众多河流入海的汇合地,上游洪水从北、西、南三面向我市汇集,如果把海河流域比作一个漏斗,那么天津就位于斗柄的位置,一旦上游发生洪水,就容易引发我市洪涝灾害。因此,我市防汛工作不仅关注本市的降雨过程,还要关注上游北京、河北的降雨、客水入境情况。
天津市的汛期是每年的6月15日至9月15日,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其中七月下半月到八月上半月又是主汛期,几乎每年主汛期的这段时间,都会有几次集中的降雨过程。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主汛期我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左右,可能有1到2个北上高影响台风。前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全市各区各部门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及早发力、从“防、减、救”全链条做好了应对准备。
一是突出“早”部署。年初下发了《天津市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安排意见》,推动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备汛工作早动手、早准备、早落实。同时建立起了涵盖防汛重点部位责任人、城市社区“网格员”和乡村“锣长”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防汛职责任务全覆盖、一贯到底。
二是突出“实”操性。固化去年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经验,制定了《天津市洪水应对工作机制》,从防抗救全链条全流程,9个环节规范洪水应急处置工作责任、程序和具体要求,切实提高洪水实战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防汛培训演练3500多场次,进一步提升了各级责任人的业务水平和临战处置能力。
三是突出“查”隐患。聚焦防汛的重点部位和高风险点,我们组织各区各部门出动3.4万余人,排查点位5.9万余处,发现重点问题279项,入汛前已全部整改或者落实了安全措施,坚决杜绝“带病入汛”。
四是突出“铸”队伍。深化央地联动、军地协同,统筹建立市、区、街镇、村区四级5869支12.9万余人的军地联合抢险队伍,一旦出现险情可以快速处置。
再过3天,也就是7月15日,我市将进入主汛期,防汛工作到了关键的时候。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防大、防猛、防极端”,加强统筹协调,狠抓措施落实,确保我市防汛安全。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会同气象、水务、规划资源等部门加强与国家部委、京冀两省市的协调联动,密切上下游、左右岸的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延长短临暴雨预见期,提高极端天气预警精度,为抢险救援、群众避险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加强督导检查。会同市政府督查室成立检查组,再次分组包区开展防汛检查。对全市采取“四不两直”和“电话抽查”相结合方式,不定期检查各级责任人、网格员、锣长责任落实情况。
三是积极应对汛情。汛期,会同气象、水务、规划资源等部门每周常态化会商,遇到天气变化加密会商,精准发布预警响应和风险提示,落实直达基层一线的临灾预警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有预警、有呼应、有叫应、有核实,形成工作闭环。一旦发现灾险情,迅速响应,协同、高效实施抢险救援和处置,切实保障全市人民平安度汛。
新华社:刚才,在介绍时提到新出台了《天津市洪水应对工作机制》,请详细介绍一下出台《机制》的考虑,将发挥哪些作用?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军武:今年5月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出台了《天津市洪水应对工作机制》,共包括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蓄滞洪区运用等9个方面专项工作机制。印发后起到五个方面的显著作用。
一是健全联动指挥体系。细化了市防指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单位以及各区防指负责同志上岗条件、位置和工作任务,规范了现场指挥部搭建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以市防指为指挥中枢、现场指挥部为处置核心,“统分”结合、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
二是强化监测预警会商。进一步细化了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机制流程,突出与国家、流域、京津冀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研判,突出监测预报对基础设施和群众风险影响,优化了预警响应联动措施。
三是提升信息报送时效。进一步规范了不同阶段工作信息报送要点,明确各工作组、相关区防指为信息报送主体,落实专人对接,确保雨、水、灾、险、工情和应急处置等各类信息快速、准确报送,为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统筹队伍物资调配。建立区级队伍物资为主、市级支援、国家增援的三级队伍物资格局,优先调动区级队伍物资处置险情,不满足需要时逐级申请调派支援、增援,实现队伍物资集中统一调配。
五是规范蓄滞洪区运用。这里给大家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蓄滞洪区,蓄滞洪区是指江河堤防外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以及湖泊,通常用来分蓄超额洪水、削减洪峰,最大程度地减轻洪水灾害总体损失。我们明确蓄滞洪区启用建议、指令报批、转移安置、人员回迁等工作任务分工、责任单位,进一步完善蓄滞洪区内水、电、气、网等工程基础设施自保和危化企业等高风险点位安全管控等内容,确保蓄滞洪区高效、安全运用。
《天津市洪水应对工作机制》印发后,各区各部门结合本辖区本行业本系统洪水防御工作实际,都各自制定了相应工作机制。近期,我们又专门聘请中央党校教授对全市各级防汛责任人、特别是新履职责任人进行了业务培训,并结合去年主汛期迎战洪水的案例开展了《天津市洪水应对工作机制》培训宣讲,推动各区聚焦洪水、内涝、海潮“三碰头”等极端情况,继续开展全流程、全要素的防汛拉动演练,全面提升实战水平。
天津日报:我市防汛工作除了防洪,还有防内涝、防海潮、防山洪,请问有哪些预案机制和保障措施?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勇:我市面临的防汛任务主要是上防洪水、中防内涝、下防海潮、北防山洪,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预案机制。总体来说,我市已经构建起以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为统领,30项专项方案机制为骨干,423个行业、属地预案方案机制为支撑的防汛预案体系。
上防洪水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洪水应对机制》,我们同时建立了覆盖预警叫应、指挥调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等各环节的洪水应对预案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超标洪水防御、重点河道水库风险区群众转移安置等2个预案方案。下一步,我们在洪水风险较高河道沿线进一步加大物资预置力度,继续加固险段堤防,落实周边群众紧急转移安置方案,打好洪水防范主动仗。
中防内涝方面,突出自启动、广叫应、早处置,特别针对严重影响城市运行的突发性、极端性强降雨,编制了极端强降雨应急处置、城市内涝群众转移安置方案等方案机制,强化橙色、红色暴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重点抓好下沉道桥断交封控、危陋房屋群众转移安置、人员密集场所和水电气网路等生命线设施风险点位“关停限避”自启动,第一时间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市民生命安全。
下防海潮方面,强化台风、风暴潮两类风险防范,联合河北、山东、辽宁三省建立了“三省一市”海上渔船防台风协同方案,聚焦沿海口门涵闸、渔港、码头,做到接风暴潮预警立即落实口门封闭、船只回港、人员上岸等安全举措。
北防山洪方面,侧重避险逃生,逐村压实山洪灾害防御“行政、转移、安置、巡查”四个责任人,盯牢山区水库、塘坝、山洪沟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薄弱环节,遇到强降雨天气,及时关闭山区景区、农家院,确保临灾预警叫应直接到户、到人,快速组织人员撤离。
津云:为应对今年汛情,水务部门做了哪些准备?
市水务局副局长王金智:今年以来,市水务部门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四不”目标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目标,全面做好防汛各项准备。
一是压实防汛责任。逐一落实重点堤防、闸站等工程的防汛抗旱“管理、技术”责任人,落实水库防汛行政、技术、巡查责任人和穿堤建筑物防汛抢险责任人,组织落实蓄滞洪区区、镇、村三级,行政、预警、转移、巡查防守四类责任人,确保各级责任人有名、有责、有能、有效。
二是提升“四预”能力。聚焦“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推动新建改造水文站点23处,购置应急监测装备181台套,增加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充实4支120人的洪水测报突击队,进一步提高洪水测报精准度。全面修订防汛预案43项,强化防汛预案实效。开展大清河洪水防御联合演练和北三河系“23·7”暴雨移植洪水推演,提升有序应对特大洪水能力。
三是夯实支撑基础。汛前完成44项水毁修复项目,全面恢复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受损水利工程设施功能;加快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行洪河道治理等42项水务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设,巩固提升我市防洪保障能力。汛前落实129名防汛技术专家、1161人的防汛抢险专业队伍。新增储500万元市级专储防汛物资,各防汛关键点位预置抢险物料设备,为快速实施应急处置争取时间。
四是强化市区排水。推动易积水地道、片区等内涝治理工程建设,已完成6个积水点改造、9条老旧排水管道内衬修复、25座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开展汛前排水设施养管会战,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运转。
五是强化山洪防御。强化山洪灾害风险预警和临近预报预警,落实“叫应”机制,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持续检查山区小水库溢洪道、放水设施等关键部位,严防泄洪设施侵占堵塞。
六是确保防潮安全。实时关注潮情信息,密切与市海洋、气象、滨海新区等部门沟通联系,做好防潮设施隐患排查,督促指导穿堤涵闸、交通道口和薄弱堤段落实管护措施,全力确保防潮安全。
央广网:请问今年我市入汛以来天气气候有哪些特点?进入主汛期后预测气候会有哪些变化?有什么防御建议吗?
市气象局副局长孙治贵: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
(一)入汛以来天气气候特点
一是气温较常年偏高。今年6月以来,我市接连出现3次高温天气过程,全市气温较常年偏高1.7℃,月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分别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高值第二位和第五位。全市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9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天。其中6月11日,静海区、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和滨海新区大港最高气温均超过了40.0℃,滨海新区新城气象观测站观测到最高气温达到43.7℃。
二是降水量总体略偏少,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区个别点位出现一次降雨过程超过100毫米以上,未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6月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8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成。全市共有16天出现降水,其中区域性降水12天,特别是7月以来,出现了5天区域性降水。三是对流性天气特征比较明显,多地出现雷暴大风、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瞬时大风达到8-9级,6月下旬全市均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进入7月,降水频繁,多数地区干旱得到缓解。
(二)主汛期气候预测
预计盛夏(7-8月)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涝重于旱,区域性和阶段性暴雨灾害明显,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局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将有区域性、阶段性高温天气过程。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平均气温为28℃左右,偏高1℃,平均降水量340毫米左右,偏多2成。可能有1-2个北上高影响台风。
(三)针对以上气候趋势预测,提出如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强化风险意识,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我市降雨量将明显增多,要谨防旱涝急转,提前做好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防御准备。
二是要高度关注雷暴大风、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和局地突发性暴雨,建议提前排查安全隐患,做好排水排涝、涉山涉水景区安全监管,必要时提前采取停工、停业等措施。
三是广大市民要随时关注气象部门滚动更新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夏季天气多变,局地生成的强对流天气多发,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随时查看最新预报,合理设定出行、游玩等计划,并听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安排,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四是7月15日正式入伏,我市将进入高温闷热阶段,各级各部门要做好水电能源等调度和供应,广大市民要注意防暑降温,谨防中暑或热射病。
今晚报:请问我市在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和物资准备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勇: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在抗洪救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市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分为市、区两级,以区级为主、市级支援。
在市级层面,今年我们统筹建立了9000多人的市级可调动力量,这其中包括警备区驻津部队、武警天津总队抢险救援队伍、消防救援队伍、道路运输保障队伍、电力应急救援队伍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与重点驻津央企签订应急救援联动合作协议,目前已有74支、约2500余人的驻津央企工程抢险队伍,纳入到全市应急救援体系。
在区级层面,各区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区级不少于200人,乡镇(街道)不少于50人,村(社区)不少于10人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共计12万余人。各队伍任务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军地协同、专群结合的力量格局。同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各区将河道沿线的施工队伍就近纳入属地抢险队伍,发生险情及时参与当地抢险行动,进一步增强一线抢险救援能力。
关于防汛抢险物资情况。针对我市防汛工作形势和特点,今年我们提早布局,落实了87类、3.7亿元的市区两级防汛救援物资。同时提速装备的配备,充分利用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的时机,专门为区级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优先购置配备了9000余台套无人机、隐患探测仪、排水泵、冲锋舟等防汛抢险救援装备,主汛期前入库到位,形成综合战斗力。
同时,我们在全市275个防汛的重点点位,提前预置了11个品种的抢险救援物资,在蓟运河、永定河、独流减河、潮白新河等来水比较频繁、风险较高的行洪河道沿岸,落实了79处、占地11.5万平方米的抢险物料装卸场地。目前,全市41个物资仓库逐一制定了物资调运保障方案,明确装卸力量、运输车辆,可随时统筹调拨物资支援一线防汛抢险救灾。
天津广播电台:我市即将进入主汛期,水务部门在应对突发汛情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水务局副局长王金智:7月15日至8月15日是我市主汛期,也是我市全年降雨最集中的时间,为确保主汛期全市防汛安全,市水务部门聚焦应对突发汛情,将着力采取三项应对措施。
一是强化突发汛情监测预报。主汛期将投入3部测雨雷达,针对强降雨趋势,对空中云层雨量开展实时监测预报,提高降水数值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针对上游入境洪水,实现与水利部海委和京冀两省市雨水情信息共享,根据上游实时雨水情信息,5至10分钟内即可对上游洪水作出预测预报,为我市开展防洪应急调度提供重要支持。
二是强化突发汛情应急响应。主汛期各级防汛部门保持视频会商、通信网络实时在线,一旦发生汛情,预警信息将第一时间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叫应各级防汛单位启动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启动后,市应急、水务、气象等单位以及水利部海委和京冀等上游省市将启动联合会商,科学下达防汛调度指令;各有关区、各级防汛工程管理单位将立即启动险工险段、防汛薄弱点位防汛抢险保障措施,巩固河道、水库、蓄滞洪区行洪安全防线。
三是全力应对城市内涝。遇强降雨预警,市排水部门将提前降低泵站前池水位,腾空管道、二级河道,启动中心城区16处易积水点位、13处易积水地道“一处一预案”。强降雨发生后,市、区两级排水部门将及时开启排水闸门、泵站,打开积水路段雨水井盖,全力强排路面积水,努力实现“大雨雨后2小时、暴雨雨后5小时主干道路积水排除”目标。我们还将会同应急、公安交管、城市管理等部门,对积水地道、下沉路落实“10厘米预警、20厘米硬隔离”交通管制措施,防止车辆误入积水地道出现危险。
主汛期降雨频繁,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预警信息,遇极端天气要避免进入山区、河道行洪区、蓄滞洪区及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雨中行车要注意防汛警示标志,及时绕行积水路段,切不可强行通过严重积水路段及地道涵洞,严防发生危险。
中新社:主汛期即将到来,请问在提高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气象局副局长孙治贵:为全力提高汛期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我局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观测站网设施,力求重大过程早发现。主要包括完成全市所有气象设备巡检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加强京津冀气象数据共享和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做到互联互通。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应急保障充足准备。
二是强化预报会商联动,力求天气趋势报得准。主要包括加强与中国气象局、海河流域各省市气象部门会商联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准度和预警提前量。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升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化水平。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技术研究,提高灾害预报的指向性和风险预警的有效性。
三是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力求预警信息广覆盖。主要包括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快速和靶向发布能力。加强与应急、水务、规资、农业等部门的应急会商直连,及时更新手机短信群组人员信息,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至各级应急责任人。畅通高级别预警信息叫应机制和绿色通道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叫醒、叫应和广覆盖,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四是优化气象服务供给,力求气象服务高质量。主要包括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提前1周对天气过程给出预判,提前3天开展逐日预报,提前1天提供灾害性天气落区和强度预报,提前6小时开展风险提示,提前3小时发布天气预警,提前1小时进行订正和叫应服务,逐步缩小预报预警的“包围圈”,提高决策服务可用性。另外,通过电视、广播等节目,滚动发布最新预报及预警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布预报预警及科普解读,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有效性;加强综合风险预估,为电力、交通、农业、港口等各有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