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wb.png

【天津政务网】本市防汛工作的有关情况

  主持人:网民朋友们,大家好!我市即将进入主汛期,今天,我们邀请到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梁宝双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详细介绍我市防汛工作的有关情况。梁局长,您好!

  梁宝双:主持人好!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天津政务网》“政务访谈”栏目中与各位网民朋友们共同探讨防汛抗旱工作。首先,我代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感谢大家对我市防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好,梁局长,那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市防汛基本情况好吗?

  梁宝双:好的。我市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境内有19条一级行洪河道,13个蓄滞洪区,3座大型水库,20多座大中型拦河水闸,150多公里海岸线。

  我市历史上就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全年80%的降水量集中在七至八月份。二是整个海河流域的洪水从南、西、北三个方面汇集,海河流域75%的洪水需要从天津入海。三是海河流域的河道短水流急,洪水预见期短、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四是发生洪水时往往与我市内涝和强风暴潮遭遇,形成“洪、涝、潮”三碰头的危险局面,加重洪涝程度。北部山区一旦发生山洪,防御难度大。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市“上防洪水,中防沥涝,下防海潮、北防山洪”的防汛工作思路,我市的防汛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了防汛投入,全市防汛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一是完成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南北两大行洪河道治理任务,城市防洪圈标准基本达到200年一遇,可保护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2700平方公里区域的安全。二是建设完成中心城区排水南北分流体系,建成海河口泵站、金钟河口泵站、北塘河口泵站及大沽河口泵站等4座河口泵站,全面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特别是海河口泵站,在应对2016年“7·20”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这4座河口泵站已调试完毕,主汛期可随时发挥作用。三是我市储备了2.1亿元的防汛物资,组建了9个防汛专家组、19支市级防汛专业抢险队伍,警备区落实26万民兵队伍,做好了各项应对准备。

  主持人:我市今年面临的防汛形势是怎样的呢?

  梁宝双:从今年汛期气候形势预测分析看,气候形势错综复杂,预测海河流域降水整体偏多,全市降水量总体较常年偏多1至2成,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水和短时沥涝,防汛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防汛保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是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承担着海河流域75%的洪水入海任务,而且地势低洼易涝,上游洪水极有可能与我市内涝、强潮遭遇,极易形成“洪水、内涝、潮水”三碰头的危险局面,防御难度大。

  二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特别是海河流域55年未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我市防洪工程基础设施没有经过大洪水检验,防汛部门及抢险队伍缺乏实战经验,所有这些都给防汛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三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产业园区、轨道交通、新建住宅等基础设施与日俱增,城市防汛设施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加,在遭遇短时强降雨时,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加上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资产越来越多,一旦因内涝导致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将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于今年的防汛形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随时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主持人:梁局长,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市各级部门采取了哪些对策呢?

  梁宝双:全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要求,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御大潮,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侥幸心理,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把防汛抗旱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未雨绸缪,严阵以待,确保防汛准备工作“六到位”。

  一、责任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鸿忠书记、国清市长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部署防汛工作,提出工作要求。树起副市长召开会议,分析研判防汛形势,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再部署、再压实,带队对防汛和市区排水工作进行实地检查,协调解决问题,督促工程建设进度和隐患整改落实。前段时间降雨期间,各位分管市领导多次过问、检查指导防御措施落实。经市政府同意向全市各有关单位下发《天津市2018年防汛抗旱工作安排意见》,详细安排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调整防汛指挥部组织体系,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区、乡镇三级防汛抗旱责任制,分解细化区、乡镇级的行政、部门、岗位责任制。落实19条一级行洪河道、27座水库、139公里海堤、13个蓄滞洪区、6788座闸涵泵站等控制性工程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单位防汛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层层落实责任。邀请我市上游北京市、河北省专家对我市防汛技术人员进行防汛工作培训,强化京津冀防汛联动,夯实防汛管理基础,提高指挥决策水平。

  二、行洪保障到位。加快推进蓟运河、州河等骨干行洪河道治理,主汛期前完成44项应急度汛、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巩固防洪工程体系。中心城区开展南门外大街等6处积水片设施提升改造。更新改造国有扬水站4座,实施中小河流重点县12个项目区综合治理。强化京津冀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密切关注本市及海河流域雨情水情,综合分析会商,科学实施洪水调度,确保行洪安全。

  三、排水准备到位。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养管会战,新增加4台大型排水泵车、19台移动泵,中心城区39处易积水地区全部落实排水“一处一预案”,优化排水分流调度措施,确保大雨2小时、暴雨5小时排除积水。组织建设交通、国土房管、公安交管等部门,落实道路桥梁、危陋房屋、下沉路段、地下设施的防汛安全措施,确保排水顺畅和市民出行安全。各涉农区检修维护农田排沥设施,完善落实农村除涝预案,清理整治农村排涝河道,排查农村防汛除涝安全隐患,防止村庄淹泡和危陋房屋进水。

  四、快速反应到位。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新增险工险段视频监控点18个、手持视频采集设备40个、泵站远程控制点11处,安装易积水点电子水尺40处,数字化采集雨情水情数据,为调度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充实抢险人员和物资储备,全市组建9个防汛专家组、19支专业抢险队,警备区落实26万民兵队伍,新增4050万元防汛排水物资,积极开展京津冀防汛联合调度抢险演练,确保汛情迅速有效应对。

  五、应急措施到位。59处河道险工险段落实了“一段一预案”、滨海新区16个防潮责任片制定了“一片一预案”,156个山区行政“一村一预案”,确保山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抓实抓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落实任务,全市27个水库全部落实了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编制修订了预测预报预警、防汛抢险、大坝安全管理、调度规程“4个方案”。市防办多次实地检查山区水库安全度汛措施,抽查水库防汛安全的责任、预案落实情况。

  六、水源保障到位。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科学实施引江、引滦双水源调度,确保圆满完成年度调水供水任务。在保证防汛安全前提下,科学调度雨洪水资源,力争多蓄水、蓄好水,为农业生产和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提供保障。

  主持人:梁局长,为减少城市内涝,排水部门做了哪些应对措施呢?

  梁宝双:市区排水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针对今年防汛形势和市区排水薄弱环节,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区分部认真贯彻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从应对强降雨、大洪水、高海潮“三碰头”的最不利情况出发,按照防御大洪水、大暴雨的最高标准,严格落实各项防汛准备措施,打牢市区防汛工作基础。

  一是建立应急机制。排水部门成立应急保障组织机构以及12支应急抢险队、6支巡视组、多个保障抢险队伍。同时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强化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完善反应体系,做到防汛系统领导靠前指挥,一线队伍反应迅速、应对有效。

  二是加大养护维修力度。针对重点地区、低洼易积水地段的排水管网进行重点疏通养护,对泵站高低压电气、水泵机组等设备做全面的维护、检修。累计疏通养护市管排水管道1871公里,掏挖检查井47万座次、雨水井38万座次;清挖进水池216座,检修水泵、电机320台套,对245座泵站、1129台套机组进行台台转检查,确保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功能。

  三是开展汛前专项检查。充分发挥市区分部职能作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和技能培训,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形成防汛排涝合力。结合中心城区防汛特点,由树起副市长带队,组织各区及相关建设单位负责人,对吉兆路、中国大戏院、地铁长虹公园中转站等进行了联合督查,明确了各区、各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防汛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组织业务培训。为提高防汛工作效率及应急处置能力,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调度防汛综合系统、防汛应急抢险设备使用及演练等方面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近百人次,为提高防汛抢险队伍的实战应急能力及防汛排水工作效率奠定基础。

  五是梳理影响防汛问题。对中心城区工程影响防汛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施工谁整改的原则,逐一督办、限期整改,要求相关建设单位落实防汛工作专人负责,制定自保措施和防汛应急预案。针对跨汛施工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防汛责任主体,落实具体的应急措施。加强涉河工程跟踪监管,未经批准的涉河工程一律禁止实施,保证河道汛期排沥畅通,确保防汛安全。

  六是编制完善预案。防汛抢险预案是市区安全度汛的有力指导和重要保证。为做到防汛排水调度有章可循,应急处置有据可依,根据今年面临的防汛形势,组织修订了《天津市中心城区防汛排水预案》、《市区汛期降雨排水调度方案》等5部预案、方案。特别针对中心城区易积水地区和地道、下沉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细化完善了《天津市中心城区积水地区防汛排水预案》,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应急措施、调度措施、管理措施及工程措施,确保中心城区39处易积水点位“一处一预案”,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部位的应急保障水平,并依据市区防汛的责任分工,落实了责任主体。

  七是完善信息化调度体系。提升完善了防汛调度信息平台,为了实现信息反馈实时、准确,指令下达科学、快速,应急反应迅速、高效的目标,对调度防汛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建设完成雨量在线监测点位34处;泵站运行工况监测点位220处;河道液位监测点位30处、河道视频监测7处;积水点视频监测点位60处;泵控67处;视频车10辆;单兵即移动视频终端5个。

  八是加大设备物资储备。为解决我市中心城区汛期防汛抢险设备不足问题,自2016年至2018年组织实施《天津市中心城区防汛强险物资及辅助设备储备项目》。现已购置大型抢险排水泵车16台,中型排水抢险泵车6台,300KW发电机组3台,移动泵21台,便携泵25台,12台库房叉车,22台摆臂式运输车,12台挖掘装载一体机,5台拖车车头,11台管道疏通车等设备的购置,建设1279平方米防汛库房,为做好市区排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主持人:梁局长,在雨洪水资源利用上,我市今年有没有什么新举措呢?

  梁宝双:天津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农业和生态用水一直存在缺口,降雨特别是流域性降雨是我们储备水源的好时机。降雨发生后,我们通过分析研判和科学调度,在全力防御、确保我市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兼顾防洪和蓄水需要,合理调度重点闸站,充分利用上游来水和本地产水,为我市储备宝贵的水资源。日前,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张国清分别调研了我市七里海、北大港等湿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让湿地水量更加丰沛,中心城区等景观河道符合生态景观需要,这对我们科学调度,合理存蓄雨洪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期,我们已利用上游来水向湿地补水0.48亿立方米,进入汛期后,我们还将密切关注海河流域及我市降雨情况,抓住上游来水有力时机,科学实施沿河闸涵泵站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合理利用雨洪水资源,相机向七里海湿地、北运河、滨海新区黄港一库、二库以及蓟运河、北大港湿地等地区实施补水,有效缓解湿地、河流缺水状况,改善土壤墒情,为农业和生态储备水源。同时我们合理控制海河等市区景观河道水位,兼顾防汛排水安全和生态景观需求,力求全面提升湿地生态涵养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主持人:我市即将进入主汛期,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呢?

  梁宝双:我们将立足防大汛、抗大洪、御大潮、除大涝,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对下一步防汛重点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做好迎战极端天气的各项准备。

  一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继续细化落实市、区、乡镇三级以及河道、水库、蓄滞洪区、重点闸站等防汛重点部位的行政、技术、巡查抢护责任人,协调推动各区深入险工险段、低洼地区、沿海地区、山洪易发地等薄弱环节和景区、医院、商场、地下空间等人员密集区域实地查勘、认段认责、现场办公,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严防“小水大灾”。同时,加大防汛宣传力度,向公众宣传防汛安全知识,及时发布预警,报道防汛准备以及降雨防御工作。

  二是强化防汛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继续组织开展市防指成员带队的防汛检查,对各区防汛工程设施、水库安全度汛、预案措施落实等各项工作进行再检查。工程管理部门还将不间断地对河道堤防、水库大坝、闸函泵站、分洪口门等关键部位以及物资储备、信息网络系统等重要工程、重点环节进行巡查检查,确保工程正常调度运用,调度执行顺畅,抢险物资保障到位。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防汛应急措施,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一旦遭遇汛情、险情,各级防汛人员及时上岗到位,全力以赴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度汛安全。

  三是打好市区排水攻坚战。合理实施排水调度,适时降低泵站水位,腾空河道、腾空管道,强化39处易积水地区“一处一预案”应急排水措施。按照“雨声就是命令”的要求,排水部门坚守岗位抢排积水。强化协调联动机制,排水、建设、交通、国土房管、公安、消防、电力等部门通力协作,协同做好道路桥梁、危陋房屋、下沉路段、地下设施、地铁站口等部位的防汛安全防护,实施交通疏导,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四是科学实施雨洪水调度。加强京津冀联防联控,及时共享信息,落实洪水预泄调度措施。密切关注天气水情,强化水文、气象、防汛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优化洪水测预报方案,严格控制闸站、水库水位。在保障防汛排水安全前提下,兼顾市区景观水质需要,合理抢蓄雨洪水,分段拦蓄洪水资源向河道、水库、湿地蓄水,增加抗旱水源,保障农业生产,改善水环境。

  五是强化山洪灾害和风暴潮防御。山区水库逐库落实区、乡镇主要领导对号包库,明确山洪灾害重点防范部位责任人。全面排查山区水库、塘坝、山洪沟隐患。强化25处山洪、泥石流隐患点排查整改,明确专人巡查值守,加强周边道路警戒,落实人员转移措施。加强风暴潮监测预报预警,完善防潮预案,落实预警信息传输、人员转移避险准备、船只回港避风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准备。

  主持人:梁局长,为防范天津北部蓟州山区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做了哪些准备呢?

  梁宝双:山洪等地质灾害影响面广,危害性大。过去我们总有一种观念,认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大都发生在多雨、多山地的南方,而实际上北方地区的山区地质灾害并不少见,比较典型的就是2017年6月19日北京门头沟斋堂地区的泥石流,由于上游来水与本地区短时强降水共同作用,引发局地山洪泥石流,导致11人失踪,5人死亡。这警示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山区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蓟州区是我市唯一有山地的区,近年来我们立足抵御严重山洪灾害,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一是加大开展山区水土保持治理。近年来积极治理山区水土流失,通过封山育林,整修梯田,建设滚水坝、跌水堰、谷坊坝等治理措施,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改善地表径流状况,在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减小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二是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我们持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通过建设简易雨量站、雨量水位遥测站、远程视频监控站、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等监测预警设施,初步形成了对山区地质灾害监控的全覆盖,纵向可实现国家、市、区三级监测预警互联互通,横向上实现了防汛、气象、国土、水文等部门信息共享。今年我们认真开展山洪沟隐患排查,在重点部位新建17处视频监控站点,为提高我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三是完善山洪灾害防治预案体系。建立并完善了区、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了预警、人员转移安置等各项方案,配备了无线广播、报警笛等预警设备,同时大力开展宣传及培训演练,特别是针对受山洪影响的156个村不同情况,编制了“一村一预案”,进一步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一旦山区发生降雨过程,蓟州将紧急启动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派出工作组赴蓟州区指导工作,督促落实防山洪“一村一预案”和山洪预警、人员转移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此外,由于蓟州区旅游资源丰富,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对旅游景区、农家院、宾馆酒店、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地区的预警预报力度,确保预警发布后第一时间通知到各处。鉴于山洪灾害的危害,在此我们也建议广大市民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制定自己的出行计划,特别要避免在雨天进入山区,以免发生事故。

  主持人:在汛期,如果遭遇强降雨,市民应该采取哪些安全防范措施呢?

  梁宝双: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我们提示广大市民切实增强防汛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一是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汛情预警信息。请大家及时关注电视、广播,以及天津市气象局和水务局门户网站、“天津气象”、“天津天气”“津水微言”微信公众号、“天津水务”官方微博、中国天气网天津站、手机短信等。如遇天气异常变化,建议您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避免进入山区、河道行洪区、蓄滞洪区及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雨天不要进行室外游泳、垂钓的活动,远离河湖、坑塘,严防水位猛涨。

  二是注意雨天出行安全。如果您外出时遇到暴雨,请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避开排水井、沟渠,就近寻找安全避险场所,切勿雨中骑车打伞。如需要雨天驾车出行,应当及时了解路况,注意下凹式立交桥、下沉路、涵洞等警戒标示,提前绕开积水路段。若您已行驶在积水路段,请打开车窗行驶,并听从交警、市政、排水等部门的指挥疏导,切不可强行通过。如果车辆在积水中熄火,要迅速判断形势,及时逃生。当道路积水导致交通拥堵时,请您让出应急救援车道,避让抢险救援车辆。

  三是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灾害。如您在山区遇雨,要提防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注意周围的异常变化和自己可以选择的退路和自救办法。一旦异常情况发生,要迅速向山坡、高地转移,选择就近的安全线路沿山坡横向跑开,千万不要顺山坡向下或沿山谷出口向下游跑。不要轻易游水转移,如措手不及被洪水围困,立即利用通讯工具求救,准确告知方位和水势,争取营救时间。

  四是注意防范风暴潮灾害。沿海地区民众,请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和网络关于风暴潮的预警信息。一旦有风暴潮来袭,要听从政府部门的转移安排,保持冷静,尽快撤离。离开家前,要关闭所有设施的开关,如时间允许,可将家用电器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此外,如果汛期遇有紧急情况时,请及时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求助,说明事发地点、险情程度、被困人数等有效信息,确保及时获救。

  主持人:再次感谢梁局长做客天津政务网,为我们详细介绍本市防汛工作的有关情况,本期访谈到此结束!

        相关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