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城东的于桥水库,总库容15.59亿立方米,是天津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2017年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在天津开展环保督察时发现,于桥水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村庄污水未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北擂鼓台沟等沟渠水质较差等问题,此后,天津市和蓟州区多管齐下整治水库污染问题,实施水源保护、封闭管理、外围治理、生态修复四大举措,水库生态环境呈现向好趋势。
如今的于桥水库
把好“入库”关 源头活水清起来
为改善上游来水水质,天津、河北两省市建立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为最大限度减少于桥水库二级保护区面源污染,蓟州区对二级保护区内68个村群众生活污水全部纳入主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17家规模化养殖场和177家养殖专业户全部关闭拆除,对38条入库沟道采取建石挡墙、截污坝、拦砂坝、沟内湿地、清淤、安装护栏网、坡面绿化等措施,改善入库水质。
此外,天津市还积极实施各项工程措施,致力于将汇入于桥水库的污染降到最低。入库河口湿地工程、截污沟工程、入库河道治理、458万立方米底泥清除、33.5公里湖滨带改造、38条沟道整治及沟口湿地建设……一系列工程及措施,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入库污染源,消减污染隐患,有效净化了水库周边来水,于桥水库入库污染量大幅减少,为改善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截污沟一期工程
其中,于桥水库入库河口湿地的建成和运行,将水库上游引水和汛期的头场洪水导入单元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净化,大大减少了直接入库的污染。入库河口湿地2017年建成试运行以来,累计净化水量约3.3亿立方米,以生态系统较为完善的南库为例,对水体中的总磷消减率为28%、总氮消减率为74%,已发挥了净化水质作用。
于桥水库入库河口湿地
市、区联动治理 严防严管形成长效机制
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对于桥水库的整改要求,天津市和蓟州区建立环保、水务沟通机制,强化了水质监测和信息共享,让治理措施的制定更具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为强化联合巡查执法,天津市水务局联合蓟州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于桥水库垂钓、游玩、非法捕捞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机动船只取缔专项行动,完成了1178条船只机动设备拆除。
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天津加大库区封闭管理力度,对库区周边七个镇封闭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全面推进库区保洁常态化,2017~2019年累计清理库区垃圾1万立方米,实现库区管理工作全覆盖。
目前,于桥水库经过几年来的综合治理,水质趋于平稳,且呈逐年向好趋势,主要污染物总磷由2017的0.07毫克/升,降低到2020年的0.04毫克/升(1-7月份平均值),下 降43%;高锰酸盐指数由6.0毫克/升下降为4.0毫克/升,下降33%。
于桥水库现状
科技手段修复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由于多年上游来水污染的积累,于桥水库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本无自净能力,夏季易暴发蓝藻。为修复于桥水库水生态环境,天津市从科学调度、水位调控、底泥清除、增殖放流等不同路径探索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可行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修复水生态环境。
实施增殖放流,优化水体生物结构,2017~2020年累计投放鱼蟹约4887万尾(只)。加强草藻防控力度,2017~2020年累计投放水生植物871余万株,打捞菹草95.1万立方米,有效净化了水质。
坝前断面蓝藻水华治理前后对比
此外,蓟州区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规范库区渔业管理,联合开展非法捕捞专项执法,打击违法违规渔业生产活动。今年,库区水生植物出现多样化生长现象,由过去的以单一菹草生长为主,变为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带交替生长的生态系统,水库内生物多样性开始逐渐恢复。(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